HOME | English Version Login
中央研究院電子週報第585期
互動區
秘書長信箱(一般用)
服務區
緊急事故通報系統電話
社團活動
徵才啟事
本院要聞
人事動態
獲諾貝爾獎30年後,李遠哲與共同受獎人齊聚一堂
本院名譽院士雷夫‧希瑟隆(Ralph J. Cicerone)博士辭世
本院6位研究人員榮獲科技部105年「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學術活動
歐美所Brexit, the European Un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Asia-Pacific學術研討會
臺灣原住民部落服務的內涵與省思研討會
2016年第4次環境史研究工作坊
學術交流
本院近史所出版新書《傅秉常日記,民國三十五年(1946)》
2016「比較憲法視野下的轉型正義」國際研討會
公布欄
106年度本院新增主題研究計畫核定公告
【潁川彩風】系列七──陳福同個展
知識天地
二維半導體的電子傳輸性質
學術演講與座談
學術演講(11月10日-11月24日)
 
本院要聞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獲諾貝爾獎30年後,李遠哲與共同受獎人齊聚一堂
 

  1986年以交叉分子束方法獲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受獎人達德利.赫施巴赫博士 (Dr. Dudley R. Herschbach)、本院前院長李遠哲和約翰.波拉尼博士(Dr. John C. Polanyi),11月7日齊聚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浦大邦講堂,參與第16屆國際立體動態學研討會。今年適逢立體動態學研討會卅周年與上述三人榮獲諾貝爾獎卅週年。
  該研討會於7日揭開序幕,本院廖俊智院長親臨現場致詞,廖院長表示「對科學充滿熱情、專注於基礎問題與對志業懷抱希望,是三位科學家共有的人生哲學。三位能在獲獎30年後齊聚一堂實屬不易,望能讓下一代的年輕學者有所啟發。」隨後,由赫施巴赫博士主持播放關於1986年諾貝爾獎相關訪談影片。赫施巴赫博士、李前院長與波拉尼博士因為在化學基本過程的動態研究上的貢獻,於1986年獲頒諾貝爾化學獎。他們藉由研究基元化學反應,讓後人得以詳盡理解許多基礎化學過程的分子層次。
  為了表彰三位學者在分子化學反應動力學上的貢獻,10日的議程將聚焦於「氣相的反應動態學」。當日,赫施巴赫博士將述說化學立體動態學未曾曝光過的幕後故事。李前院長將以深度減碳與永續發展為題,討論從無限的地球到有限的地球之快速轉型。
  立體動態學研討會自1986年以來,每兩年一次在世界各國輪流舉辦,為該領域的國際盛會。今年的會議在臺北舉行,由臺灣大學化學系和本院原分所主辦。會議希望能闡明化學反應、能量轉移和光動力學在分子層次中最根本的面向,與會者皆為相關領域的傑出學者。本次一連五天的研討會,除了三位諾貝爾獎得主之外,還有史丹佛大學化學系教授理察•扎爾(Richard N. Zare,2005年沃爾夫化學獎)等超過30名的國際立體動態學專家將在會議中演講。扎爾教授以雷射化學的尖端研究享譽國際。
  立體化學是化學的分支,涉及分子中原子的空間安排,以及這些特殊的安排如何影響分子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立體動態學是關於立體化學反應或行為的研究。
分子束為一束朝同方向、相同速度行進的分子。交叉分子束方法以特定角度與速度,讓兩種反應物分子發生碰撞,量測產物分子的角度與速度分布,來推測化學反應是如何發生的,包括原子與分子間的作用力與能量分配等重要訊息。李前院長改良了交叉分子束的儀器,使得鹼金屬原子以外的化學反應,也可以研究。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本電子報所有文字、圖片版權為中央研究院所有 。 電子報出版系統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協助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