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nglish Version Login
中央研究院電子週報第277期
服務區
社團活動
徵才啟事
《週報》投稿須知暨審稿原則
互動區
處長信箱(助理用)
處長信箱(一般用)
本院要聞
天文研究團隊成功研發探索宇宙暗能量之新技術
當代思想大師杭士基教授首度訪台 解析世界秩序的常與變
本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業經 總統府秘書長99年7月7日華總一智字第0990168400號函同意設立,正式設立日期為99年6月1日。
人事動態
人事獎懲
學術活動
學術交流
《家事、國事、天下事--許倬雲院士一生回顧》一書業已出版
藝文活動:「輕輕公主」舞台劇
「2010年組合數學新苗研討會」將於8月7日至8日舉行
「Symposium on Probability and Analysis 2010」將於8月10日至12日舉行
「2010 IFCB國際細胞分子生物學訓練學程暨研討會」即日起至8月15日開放報名!
學術演講(99年8月5日-20日)
公布欄
書寫社會學—本院社會所徵求書稿
本院四分溪書坊舉辦「社會所書展」
本院100年度第1梯次「博士後研究人員」自99年8月1日起至9月1日止受理申請
內政部『97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需求調查』資料開放
知識天地
「亞洲民主動態調查」的發展歷程
 
本院要聞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天文研究團隊成功研發探索宇宙暗能量之新技術
 

        暗能量(dark energy)是一種假想的作用力,用來解釋宇宙的加速膨脹;科學家相信宇宙中約有75%的質量和能量是來自暗能量。本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張慈錦博士與兼任研究員彭威禮博士最近主持一項跨國研究計畫,成功研發出用來繪製「大尺度宇宙結構」(large cosmic structures)的新技術。藉此技術,科學家將能更深入地探索謎樣的暗能量及其本質和特性。研究團隊藉由太空中極遙遠的氫氣體所發出的電波,描繪出「宇宙網」(cosmic web)的圖像。此篇研究已於2010722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雜誌。

        1998年發現宇宙正在加速膨脹的現象以來,天文學界出現許多理論爭相解釋暗物質形成的原因。為了驗證這些理論的正確性,多年來天文學家一直就「測量大尺度宇宙結構」的方法(例如針對星系團等龐大結構之測量)層面,致力尋找更完美的技術。

         一般認為,宇宙形成初期的聲波會在星系和氣體的大尺度分佈留下可偵測的足跡。星系和星系之間有巨大的空隙,形成如海綿般的泡狀結構,即一般所熟悉的「宇宙網」。科學家深信,只要測量出這些大尺度結構幾十億年間經歷過的變化,即可判斷哪一種暗能量學說最為正確。

        目前用來繪製「宇宙網」最主要的方法是,透過觀測來搜尋在遙遠的個別星系中,氫氣體所發出的電波訊號。但現有的測量儀器卻無法勝任這重大挑戰,因為一般而言,個別星系所發射出的電波過於微弱,導致偵測困難。

        本研究採用一種另類研究途徑,同時測量在宇宙網中許多不明星系之放射電波的加總值。研究團隊透過位於美國國家電波天文台的綠堤望遠鏡(Robert C. Byrd Green Bank Telescope,或簡稱GBT)進行觀測,即刻搜尋並描繪多個星系內的氫氣體分佈。

        更重要的是,此新技術能移除人為電波和較近距離天體的電波干擾,最後存留的電波大多來自非常遙遠的宇宙所蘊涵之氫氣體。這份作圖結果,與先前使用「可見光觀測」 (optical study)所繪製的結構圖詳加比對,吻合度相當高,成功驗證新方法的正確性。

         張慈錦博士表示:「根據我們的研究結果繪製出的氫氣圖,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宇宙遙遠處,並且也顯示出我們的新技術,在作圖上,能夠處理資料量龐大的宇宙三維圖,也能用來驗證在當前數種暗能量理論中,何者最為正確。」

         綠堤望遠鏡係目前全球口徑最大的單一「可追蹤式電波望遠鏡」。美國國家電波天文台(National Radio Astronomy Observatory)隸屬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由「大學聯合公司」(Associated Universities, Inc.)依合作協議管理運作。論文標題為:「0.8紅位移,氫氣體21公分譜線強度作圖」(Hydrogen 21-cm Intensity Mapping at Redshift 0.8)。全文可於「自然」雜誌網站瀏覽: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66/n7305/full/nature09187.html。除了張慈錦博士與彭威禮博士,本研究另外兩位研究人員為來自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凱文班度拉博士(Dr. Kevin Bandura) 與傑佛瑞彼得森博士 (Dr. Jeffrey B. Peterson)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本電子報所有文字、圖片版權為中央研究院所有 。 電子報出版系統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協助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