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nglish Version Login
中央研究院電子週報第326期
服務區
社團活動
徵才啟事
《週報》投稿須知暨審稿原則
互動區
處長信箱(助理用)
處長信箱(一般用)
本院要聞
2011年臺灣經濟持續穩定成長
海洋生物學者發現會造礁的「軟」珊瑚 教科書造礁珊瑚的定義將需重新思考
人事動態
人事獎懲
學術活動
學術交流
歐美研究所《美國、中國及臺灣關係的未來》業已出版
2011 CAPAS-CSEAS Workshop for Young Scholars of Southeast Asian Area Studies- Exploring Frontiers of Southeast Asian Area Studies: Asian Perspectives
學術演講(7月28日-8月16日)
公布欄
100年中央機關員工運動會本院共計有9組球隊榮獲佳績
本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資料開放公告
 
本院要聞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海洋生物學者發現會造礁的「軟」珊瑚 教科書造礁珊瑚的定義將需重新思考
 

全世界淺海珊瑚礁區有一千多種珊瑚,其中「石珊瑚」是建構珊瑚礁的最重要主角,傳統教科書在論及珊瑚礁時,「石珊瑚」幾乎代表所有的珊瑚。至於另外一類帶有豐富肉質、體內含有大量的微細骨針的「軟珊瑚」,始終被認為未具備造礁的功能。然而,近期由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博士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共同發表的研究成果,卻證實指形軟珊瑚(Sinularia)具有膠結其體內的游離骨針,並將之形成堅固「骨針岩」礁石的能力。這項創新發現,將添增教科書新內容,且讓人們必須重新思考,所謂「造礁珊瑚」的定義與本質。

論文已於20116月刊登在國際珊瑚礁生物學重要期刊「珊瑚礁」(Coral Reefs)。同時,專門介紹珊瑚礁生態的科普網站「珊瑚科學」(coralscience.org)執行長提姆‧魏格 (Tim Wijgerde),亦特邀研究團隊撰文介紹此項成果。

19859月颱風過後,恆春半島後壁湖港附近,一塊被大浪沖上岸的指形軟珊瑚群體殘骸,底下連著骨針岩,這塊奇特的珊瑚殘骸引起鄭明修博士的持續關注,這篇論文就是長期調查的研究成果。鄭博士研究團隊經過20多年的長期研究,發現墾丁海域有20多種指形軟珊瑚,會在群體下膠結骨針形成「骨針岩」。而後壁湖到貓鼻頭一帶的海岸,隨處可見大小不同的骨針岩塊,最大的可以超過1公噸重。研究團隊並透過電子顯微鏡觀察指形軟珊瑚的骨針發育和細胞切片,證實是骨針是在群體底部的組織中膠結成岩。他們亦將碩大的骨針岩切成薄片,以X光技術觀察骨針岩的成長,如同樹木的年輪般,呈現不同密度的規律堆積;並估計骨針岩每年可增加厚度約0.3-0.6公分。

論文主要作者鄭明修研究員表示,文獻上已經有現生軟珊瑚骨針岩出現在沖繩島與紅海海域的紀錄,他亦曾在西印度—太平洋不同地區潛水時,發現軟珊瑚形成的骨針岩。而此次在南臺灣恆春半島海域所發現的軟珊瑚骨針岩連續生成帶,特殊之處,是一個從現生珊瑚群體到隆起珊瑚礁的完整骨針岩系統,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研究團隊並推論,在一些較混濁的海域,軟珊瑚比石珊瑚更能適應環境,乃得以茂盛存活,群聚成礁。

論文作者除鄭明修博士之外,還包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黃興倬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戴昌鳳所長、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研究生蕭伊真、和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班納雅教授。班納雅教授是國際知名的珊瑚礁生態與軟珊瑚分類權威,曾經多次來臺灣潛水調查珊瑚礁生態。此次應鄭明修博士之邀,不辭千里從以色列來台,赴東沙海洋國家公園潛水調查,成為第一位在東沙潛水調查的國際學者。
【小檔案】指形軟珊瑚與骨針岩

指形軟珊瑚屬(Sinularia)歸於刺絲胞動物門的軟珊瑚目(Alcyonacea)軟珊瑚科(Alcyoniidae)。這一科的軟珊瑚群體均為肉質團塊狀,因此又被稱為『肉質珊瑚』。全世界的指形軟珊瑚超過120種,臺灣海域也有30種以上。現在已知有20餘種具有膠結骨針成岩的能力。

指形軟珊瑚骨針岩早在1930年代起就已經在古老珊瑚礁地層中發現,但是當時科學界認為可能是軟珊瑚死亡後骨針沈積的結果。直到1980年代,紅海以及印度—太平洋珊瑚礁陸續發現活珊瑚群體下的骨針岩層,但是僅止於現象的描述。這次的研究成果是學界首度證實指形軟珊瑚具有膠結骨針並建造礁體的功能,尤其是墾丁後壁湖地區,從現生珊瑚下的骨針岩層,一直到岸上隆起的骨針岩礁,形成一條具有數千年歷史的骨針岩連續生成帶。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本電子報所有文字、圖片版權為中央研究院所有 。 電子報出版系統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協助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