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nglish Version Login
第187期
服務區
徵才啟事
社團活動
本院要聞
本院10月25日盛大舉辦
「80週年院區開放參觀活動」
錢澤南院士即將出任
美國霍華休斯醫學研究院院長
賀歐美所吳金桃助研究員
榮獲第一屆 Felix Burda 研究獎
人事動態
學術活動
學術交流
《媒體與自殺—自殺可以預防嗎?》出版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1期出版
《臺灣史研究》季刊第15卷第2期出版
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大師講座系列」
10月份知識饗宴
「腸病毒71型疫苗研發 : 科學,產業與法規的面面觀」
生醫所 Nobel Lecture
分生所 Special Seminar
中央研究院全球頂尖人物系列演講
史語所慶祝80周年學術研討會
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13次研討會
學術演講(10月16日至10月23日)
公布欄
人社中心(調研)執行
「家庭動態資料庫的建立-第11年計畫預試」面訪調查
知識天地
量子點/量子井混模式紅外線偵測器
Quantum-Dot/Quantum-Well Mixed-Mode Infrared Photodetectors
同仁來函
媒體與自殺—自殺可以預防嗎?
 
同仁來函 >
上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媒體與自殺—自殺可以預防嗎?
 

鄭泰安特聘研究員(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

  1989-91年間,我在臺灣東部完成非西方國家的第一個心理解剖研究,從116名心理解剖的案例中,我看到每一個案例都有其獨特的地方,體認到自殺絕對不是突發事件(即使表面上看來像是一時衝動而做的),而是經由曲折的人生經驗、逐漸累積挫敗才走到最後這一步。我也看到大多數的案例有他們共同的特徵,比方說,至少有102個案例(88%)是帶著嚴重的憂鬱症(重鬱症)走上不歸路的,他們平均憂鬱了5個多月,然後自殺身亡,但是只有15個案例曾經接受過精神科治療,而且都是不完整的治療。以現今的精神醫療水平,大多數的重鬱症病人根本用不著5個月,只要一個月左右的治療病情就可以大為改善,再加上心理與社會層面的治療和復健,應當可以防止不少人自殺。
  2005年5月影劇界名人倪敏然自殺身亡,臺灣媒體掀起一股狂熱,以聳人聽聞、誇張迷信、鉅細靡遺的方式大幅報導了近三週。當時是一個好時機,可以探討倪敏然自殺新聞的模仿效應,所以我組成一個研究團隊,立即訪問了139名企圖自殺者與438名憂鬱症病人,並且收集了2003-2005年全國所有自殺死亡者的檔案,分析倪敏然自殺新聞可能造成的影響。
  這三個研究都已經在2007年,陸續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結果很清楚地顯示這些不當的新聞報導,造成自殺身亡和企圖自殺的人數明顯增加,也造成憂鬱症病人企圖自殺的人數明顯增加。我們把研究結果經由中央研究院公諸於世,也提出改進的建議,這一段期間,所有關心媒體不當報導自殺新聞的新聞傳播界學者和民間團體,也持續舉辦了一系列的學術研討會與座談會,呼籲媒體改善它們報導自殺新聞的方式。
  但這些努力有用嗎?我發現至今效果十分有限。舉個最明顯的例子,一度在報紙頭版消失的特殊自殺案例,今年5月1日(倪敏然自殺身亡滿三週年的時刻)以來又死灰復燃,多次出現在報紙頭版。我對於媒體尚未改善自殺報導的事實,一直耿耿於懷,正巧去年年底,臺灣商務印書館的資深主編李俊男先生來訪,建議我考慮以媒體報導倪敏然自殺新聞為起頭,寫一本談自殺與自殺防治的書,考慮了兩天我便答應下來。接著,我利用臨床和研究工作之外有限的餘暇趕工,終於在半年之後完成《媒體與自殺—自殺可以預防嗎?》一書。
  本書先從媒體與自殺談起,介紹了幾個國際名人自殺案例的媒體報導,和它們造成的衝擊,接著談到我們針對倪敏然自殺報導的影響所做的三個研究,以研究的結果來檢視臺灣媒體報導自殺的不當之處,並且討論媒體報導自殺新聞應當遵守的準則,也對新聞傳播學者、民間團體和我過去所做的努力略做整理交待。接下來的幾章探討自殺和自殺防治,希望讀者可以從中了解:那些精神病症與人格特徵是自殺的危險因子;怎樣才能夠去察覺自己和週遭的人可能有這些精神病症,進而能夠扮演一個勝任的自殺防治「守門員」,讓自殺危險性高的人及早得到妥當的治療和救助,防止悲劇的產生,並介紹幾個代表性的自殺案例,加以深入的剖析和討論。希望能夠進一步幫助大家了解,不當的自殺新聞報導如何導致自殺的增加?自殺的原因是什麼?世界各國如何努力在防治自殺?我國的自殺防治策略與實施上的優缺點為何?更重要的是,你我如何扮演一個稱職的「自殺防治守門員」?

上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本電子報所有文字、圖片版權為中央研究院所有 。 電子報出版系統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協助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