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nglish Version Login
中央研究院電子週報第646期
互動區
秘書長信箱(一般用)
服務區
緊急事故通報系統電話
社團活動
徵才啟事
本院要聞
精神疾病的曙光:找回神經細胞的DNA修復機制
邁向碳中性社會 廖俊智:增加能源使用效率
編輯小啟
學術活動
錢思亮院長講座「蛋白質結構的發展和最近的突破」
政治所林繼文前所長學術紀念會
《台灣社會學》第34期已出版
【SRDA webinar】SRDA新網頁操作說明 — 開放報名
學術演講與座談
學術演講(1月25日-2月1日)
 
本院要聞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邁向碳中性社會 廖俊智:增加能源使用效率
 
廖俊智院長17日出席「2018富邦全球化講堂暨臺灣風險社會論壇」發表演說。以「臺灣深度減碳的關鍵挑戰」為題,廖院長指出,不論從世界碳排放問題或臺灣能源使用現況來看,減碳社會轉型的關鍵在於增加能源使用效率、建構高效能低碳社會,並且發展新技術,延長儲存能源時間,挑戰將二氧化碳變成可用能源。
廖院長指出,工業革命之後經濟快速成長,人為碳排放量急劇增加,導致全球氣溫升高,極端氣候案例顯著上升。因素之一即是二氧化碳濃度不斷攀升,時至今日,全球每年至少多排放100億噸二氧化碳,而其主要來源為石化燃料。
根據經濟部2016年的統計資料,臺灣九成能源也是來自石油、天然氣、煤,而使用最多能源的部門則為工業、交通運輸與建物住宅。儘管未來能源使用形態一定會轉變,但根據預測,直至2025年,石化燃料依然佔總能源使用的80%,再生能源則提升至20%。
因此,廖院長認為,電可以靠再生能源發電,減低使用石化燃料。但除了電能之外,其餘形式的能源,如熱能仍仰賴石化燃料,所以要深度排碳,須想辦法減少石化燃料。儘管有以玉米製成石化燃料的生質能源案例,但是此舉僅在加速二氧化碳循環。因此,最有效的方法應該是從空氣中捕捉二氧化碳製成燃料,雖然技術尚不成熟,但仍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針對減碳,廖院長提出短、中、長期規劃。他認為,短期規劃應從已知理論技術減少排碳、改善空污。核心概念為增加能源使用效率。並非單純節電,而是使用得更有效率。以工業為例,產業應汰換老舊機具設備、優化製程,進一步從機械自動化轉型成智慧化(AI)。更重要的是回收並循環工業產出的大量廢熱能。再者,持續發展智慧用能住宅、佈建再生能源、推廣使用大眾運輸工具。
中期發展則是建構高效能低碳社會體系。廖院長提出幾個方法,例如將廚餘、垃圾產生的熱能轉化成能量直接傳輸,而不轉換成其他能源,如北歐已有國家以垃圾生產熱能,供應社區暖氣。再者,廖院長說,垃圾不能亂丟,同屬廢氣的二氧化碳怎麼可以亂排?因此徵碳稅也是可考量方向之一。最後則是工業經濟轉型,未來可著重發展設計導向、腦力密集、高品質、低耗能的產業。
廖院長表示,長遠看來,臺灣應以邁向碳中性社會為目標,致力於發展更佳的儲能技術,因為目前都屬短期儲能,無法長期儲存能源,還有進步空間。此外,廖院長也認為,除了汽車電動化、降低排碳量外,,將二氧化碳轉化成可用燃料,增加二氧化碳的再利用,發展二氧化碳轉化技術相對重要。目前技術無法完全達成的部分,未來仍可持續挑戰。
演講座談中,廖院長再次強調,深度減碳社會轉型的關鍵在於「加強能源的使用效率」。實踐此目標的方式即是解決科學中困難的關鍵問題。他說,能源發展不應該囿於現有技術,而抹殺掉所有可能性,面對過往理論與實際應用無法達成的重大挑戰,應該運用基礎研究,積極地開發新科技,不斷突破科學技術,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論壇主持人為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與談人包括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書彬、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秘書長楊順美、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所長李堅明。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本電子報所有文字、圖片版權為中央研究院所有 。 電子報出版系統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協助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