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民族學研究所自2011年5月16日起舉辦為期8個月的「扎根與傳承─劉枝萬先生文物及圖書捐贈展」,展出目前高齡88歲的臺灣早期道教與民間信仰的研究先行者劉枝萬先生所捐贈的珍貴文物與圖書。其中最為特殊者有:用來收納道士法器用物之竹編師公籠、祭解用之木雕關煞亭、用來為好兄弟照路之普度公燈。師公籠在早期常被道長用來贈與出師之徒弟,助其開業之意,今所見者多為金屬箱或塑膠箱,已少用作師徒傳承之物。關煞亭為祭解必備用物,今之祭解較往昔更普遍,然而關煞亭已簡化為紙板印刷。普度公燈內有時也見放置胭脂水粉或香烟、鞋油,供路過的男女孤魂使用,充滿人情味。這三件文物今日幾乎已完全絕跡,彌足珍貴。民族所並且於2011年6月27日舉辦一場座談會,邀請劉枝萬先生親自與台灣中生代民俗學研究者精彩對話。
劉枝萬先生是臺灣民間信仰的扎根者。1923年出生於埔里,15歲赴日求學,隨後進入日本早稻田大學就讀。1946年戰後返台,任教於台中縣立埔里初級中學,展開臺灣鄉土調查工作。1964年受聘至本院民族所,歷任助理研究員(1964-1968)、副研究員(1968-1975)、研究員(1975-1989)、以及兼任研究員(1989-2001)。
近半世紀以來,劉枝萬先生持續以中日文出版論文與著作,共完成17冊專著、2本合著、近百篇專文及演講。他所撰寫的《臺北市松山祈安建醮祭典》、《中國民間信仰論集》、《臺灣民間信仰論集》,以及多本以日文寫成的民間信仰及道教祭儀相關著作,對臺灣和日本後進學者,影響深遠。
民間信仰早期乏人研究,逐漸到中期發芽茁壯,以至於今日的蓬勃發展,正是劉枝萬先生伴隨著本院民族所,以其卓越的學術精神與毅力,從踽踽獨行到蜚聲海外的心路歷程寫照。
2008年劉枝萬先生與民族所開始洽談捐贈文物與圖書事,並於12月完成清點與搬運工作。劉枝萬先生共捐贈1217件文物、2090冊圖書、以及1014冊期刊。此次「扎根與傳承─劉枝萬先生文物及圖書捐贈展」係由本院民族所副研究員葉春榮、丁仁傑、以及民族所研究員兼副所長張珣等人共同策展。主辦單位挑選精華文物與圖書,結合田野照片及影音訪談等資料,綜合呈現劉枝萬先生的畢生研究心血。對一般民眾而言,展品充滿著日常生活的親切與趣味性;對學術研究者而言,透過篳路藍縷的研究方法開創與示範,可深入體會前輩們的學術精神與風範。 參考網站: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http://www.ioe.sinica.edu.tw/chinese/index.htm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http://ianthro.tw/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http://www.ioe.sinica.edu.tw/tool/museum/index.html
特展名稱:「扎根與傳承─劉枝萬先生文物及圖書捐贈展」
展 期:100年5月16日至101年1月31日 開放時間:每星期三、六,上午9:30至下午16:30 (如國定假日或連續假期則休館) 展示地點:本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特展室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共同策展:葉春榮副研究員(民族學研究所)、丁仁傑副研究員(民族學研究所)、張珣研究員兼副所長(民族學研究所) 導覽預約:10人以上20人以下參觀團體可申請導覽服務。請於參觀日前15-60日內填妥申請表並email或傳真至博物館。相關訊息請上博物館網站http://www.ioe.sinica.edu.tw/tool/museum/html/Visit.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