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黨體系下的選民投票行為:從民國86年縣市長選舉探討 |
陳義彥/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
研究目的如下:
(1)驗證過去所發展的選舉預測模式之效果。
(2)了解台北縣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因素。
(3)探索選民投票行為的穩定性與變動性。
(4)了解選民政黨認同的變遷,以探知政黨政治在台北縣的發展。
(5)了解族群意識與省籍因素在選舉中的影響程度。
本研究採電話及面訪兩種訪問方式進行研究,並採分層分段系統抽樣方式抽出4744個樣本,於1998年1-2月進行面訪,實際訪問成功數為1298人。 |
選舉預測與投票行為模式之科際整合研究:民國八十七年台北市長選舉之探討 |
陳義彥/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
研究目的如下:
(1)驗證過去所發展的選舉預測模式之效果。
(2)了解台北市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因素。
(3)探索選民投票行為的穩定性與變動性。
(4)了解選民政黨認同的變遷,以探知政黨政治在台北市的發展。
(5)了解族群意識與省籍因素在選舉中的影響程度。
本研究採電話及面訪兩種訪問方式進行研究。在面訪方面,採分層分段系統抽樣方式抽出4816個樣本,於1999年1-2月進行面訪,實際訪問成功數為1154人。 |
跨世紀總統選舉中選民投票行為科際整合研究 |
陳義彥/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
研究目的如下:
(1)了解選民在總統選舉中投票抉擇的影響因素。
(2)了解選民政黨認同的變遷,以探知政黨政治在我國的發展。
(3)了解族群意識與省籍因素在選舉中的影響程度。
(4)探索選民投票行為的穩定性與變動性。
(5)驗證過去所發展的選舉預測模式之效果。
本研究採電話及面訪兩種訪問方式進行研究。在面訪方面,採分層分段系統抽樣方式抽出4880個樣本,於2000年7-8月進行面訪,實際訪問成功數為1181人。 |
我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二十五年來政治價值與態度之變遷 |
陳義彥/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
研究目的如下:
(1)了解現階段大學生的政治價值與態度。
(2)與1975年及1991年的研究作比較,了解25年來大學生之政治價值與政治態度的變遷。
(3)了解青年政治知識與政治參與度的差異。
(4)比較各政治社會化媒體的相對影響力。
(5)提出一個因果模式以觀探政治社會化的之歷程。
本研究採面訪方式進行研究。在抽樣方面,採分層分段系統抽樣的方式,總共抽出28個大學院校,66個學系、樣本2005人,於2001年4~5月進行面訪,實際成功數為1576人。 |
選區環境條件與選民行為:一九九八年立法委員選舉之科際整合研究 |
劉義周/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
本研究擬利用1998年的立法委員選舉時,進行選民的抽樣面訪。除了傳統上我們共同接受的解釋變項,例如政黨認同、候選人評價、政治議題立場、媒體資訊的攝取、族群背景、教育程度等之外,我們也同時把受訪選民所處的選區環境納入考慮。我們考慮的環境變項包括各個選區的政治、社會、經濟、傳播條件與過程。
選民的社會心理因素、人口學變項、媒體運用行為等,將透過面訪調查來蒐集;大部分的政治、經濟、社會條件變項的資料,則將透過現成的政府與民間統計、剪報、選舉文宣等來蒐集。 選民所處的環境並非全然是政治性的,但這並不排除政治性因素,在選舉中有政治效果。本研究將由社會科學中不同領域的學者,共同討論、分析,並各自撰寫不同角度觀察的研究報告。 |
以整合環境行為模式預測民眾對社區環境行動的參與 |
林新沛/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
本研究是要瞭解社區當初發起社區環境行動的原因,找出影響居民參與社區環境行動的變項,和找出其他影響社區環境行動成效的變項。本研究以性別、教育程度等多個人口變項為自變項,以環境態度等多個心理變項為依變項,進行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男性比女性更相信參與社區行動會使居民更重視社區環境;而受訪者年齡愈低或教育程度愈高,其環境態度大致上也愈強。工作狀況(全職、兼職、無或未工作,和退休)和家庭月收入則皆對各心理變項沒有顯著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