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性別醫療史理解月經與絕經
「更年期」一詞何時開始被使用?古代醫學也用這個詞彙嗎?
現在我們一般談「更年期」,常是混合了 climacteric 和 menopause 兩種概念,既隱含身心的老化病變,也指涉卵巢停止產生濾泡,月經不再來潮的生物現象。
但若回到中國古典醫學文獻,並沒有所謂更年期一說,醫經藥方是以「絕經」、「經斷」來稱呼女性永久停經。
中國古代醫學怎麼理解月經和女性的關係?
《黃帝內經》便已提到「二七天癸至」、「七七天癸竭」,癸有水的意思,天癸作為促進生殖力的物質,在女孩子 14 歲的時候,以月經形式表現出來。女子 14 歲初經來潮,代表身體發育成熟、可以生育;到了 49 歲天癸竭,「地道絕」,就意味絕經、不再有生育力。
從先秦兩漢時期,古代醫學已經透過月經的來潮、停止,來描述和觀察女性的生命週期。
對絕經的婦人,中古時期有特殊的醫療照顧嗎?
在古代,除了確保胎產安全提供婦人較多藥方,並沒有看見針對女性身體,有所謂的「婦科醫學」。絕經後的中高齡婦女,不再背負生子的重責,就像人生任務「已解鎖」,中古前醫書的關注相對比較少。
例如,晉代曾有 50 歲婦人停經後又來經二三日不止,醫師問診後很淡然:「夫人年歲四十九,理應停經,然又持續來經,故而導致體虛。」然後呢?沒有然後。
雖然醫家傾向「時間到,月經就停」,如果七七之後月經還來會比較虛,但醫者似乎也認為這不是太嚴重的問題。有些養生醫書甚至還主張,如果保養修練得宜,四十九歲之後還能繼續生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