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nglish Version Login
中央研究院電子週報第587期
互動區
秘書長信箱(一般用)
服務區
緊急事故通報系統電話
社團活動
徵才啟事
本院要聞
2016年11月21日廖院長致全院同仁信函
新型藥物輸送系統 突破心血管再生難題
孟宗竹入侵杉木林促進土壤劣化
學術活動
學術交流
胡適院長講座「美國總統權力之謎──一場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對話」
2016年「傅斯年講座」由吉林大學林澐教授主講「商史三題」
公布欄
106年度本院永續科學研究計畫核定公告
2017年春季中文課報名開始
知識天地
經貿利益與投票結盟:從聯合國大會投票看美國與中國之競爭
學術演講與座談
學術演講(11月24日-12月8日)
 
本院要聞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新型藥物輸送系統 突破心血管再生難題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謝清河、羅傅倫(Dr. Roffler, Steve R.)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具導航能力且可重複投遞之新型標靶藥物輸送系統」,藥物、幹細胞或血管生長因子得以精準輸送至人體患部,能促進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血管再生。此項技術將為糖尿病引發的下肢缺血患者帶來福音,也可望應用於癌症治療。此研究成果11月16日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並被選為重點論文,向世界主要媒體發文介紹。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同時也是臺大醫院心血管外科醫師謝清河表示,目前心血管疾病高居全球死亡率第一位。以心肌梗塞為例,心肌細胞在缺血幾個小時內便會大量死亡,即便以溶血栓藥物或心導管介入性治療,也無法恢復正常功能。此外,糖尿病患者與高血壓、高膽固醇的族群常因血管阻塞造成下肢缺血,導致病人無法行走、傷口癒合不良,甚至必須截肢。
  謝清河說,人類心血管組織再生不易,即使利用藥物或細胞治療,也無法專一、持續將藥物注射至治療部位。組織再生過程十分複雜,不僅需要多種血管新生因子,每種因子在血管新生的各步驟中皆扮演不同角色,其有效作用的時間長短不一、發生作用的細胞又不同、作用機制也大相逕庭。一個可行的方式是,模擬血管新生的節奏,進行階段性的藥物、生長因子或幹細胞治療。
謝清河團隊利用「抗體與受體具專一性結合」的概念,將由羅傅倫團隊所研發的抗聚乙二醇(anti-PEG)抗體,與生物可分解之水凝膠(hydrogel)共同混合後,注射至治療部位建立「標靶」。接下來注射帶有PEG的藥物,經全身循環後,仍會被引導到水膠注射的標記位置,標靶將如磁鐵般吸附藥物,藥物得以精準到達治療部位。
  羅傅倫博士表示,通常只有少於1%的藥物能抵達患部,藥物也無法在患部久留。透過新型的藥物輸送系統,我們可以讓藥物維持在正確的位置,增加治療效果。
  論文第一作者吳佩蓉表示,此技術歷經4年的研發與實驗,已成功治療老鼠及蘭嶼豬下肢缺血。以實驗老鼠為例,首先替缺血的下肢建立藥物標靶系統,再分別注射兩種不同生長因子,一個保護血管免於傷害,另一個則協助新血管的生成,療程結束後老鼠下肢的血液流量增加40%,證明該技術確能協助血管新生。
  謝清河強調,此技術可提升多種藥物的標靶治療,並降低藥物使用劑量,減少對其他健康組織的毒性。期待此技術能盡快進行臨床試驗,未來將嘉惠心血管疾病患者;藥物傳輸平台也可望應用於癌症治療,藉由提升藥物的療效,減少副作用發生。謝清河補充,近年許多研究致力發展多重蛋白質藥物療法,或經由連續給藥的方式治療心血管疾病,可惜成效仍十分有限。新藥開發、創新醫材,或發展治療心血管疾病之細胞療法,都需要仰賴有效的藥物傳輸系統,這項再生醫學的科技突破,將可促使相關研究加速邁前。
  論文第一作者為本院生醫所前研究助理吳佩蓉,除本院生醫所與應科中心之外,團隊成員還包括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三位教授。研究經費則由科技部、衛生福利部、財團法人台灣生技醫藥發展基金會及中央研究院支持。
該論文已於美東時間11月16日刊載於期刊《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文章標題為〈Reloadable Multi-Drug Capturing Delivery System for Targeted Ischemic Disease Treatment〉。
論文網址:http://stm.sciencemag.org/content/8/365/365ra160
研究成果動畫:https://goo.gl/aKQAyy
研究成果動畫+謝清河研究員訪談:https://goo.gl/qqxxPs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本電子報所有文字、圖片版權為中央研究院所有 。 電子報出版系統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協助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