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nglish Version Login
中央研究院電子週報第605期
互動區
秘書長信箱(一般用)
服務區
緊急事故通報系統電話
社團活動
徵才啟事
本院要聞
證實調控DNA損傷耐受新機制有助了解基因體穩定性之研究
人事動態
學術活動
學術交流
106年4月份知識饗宴「有機生物電子 - 電子元件和生物醫學的結合」
本院近史所新書出版─《金問泗日記,1931-1952》(下冊)
《歐美研究》第47卷第1期已出刊
2017 ISA RC55 Mid-term Conference The Futures of Social Indicators: Regional Responses to Global Challenges
公布欄
本院106年「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暑期實習計畫」錄取名單
本院人社中心轄下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執行『民眾對調查研究的看法』電話調查
捐血活動公告
知識天地
顯微鏡下的一抹彩虹
同仁來函
尊重學術,珍惜專心研究的科學家
學術演講與座談
學術演講(4月13日-4月20日)
 
同仁來函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尊重學術,珍惜專心研究的科學家
 

  近一年來,有數次讀者投書或報刊報導,對本院生物多樣性中心李文雄特聘研究員的聘任案, 多所誤解。原本去年已有跨所、中心21位研究同仁投書為李院士澄清(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975606)。但仍有不察的媒體,繼續散播倒白為黑的訊息。本院有關諾貝爾獎級學者聘任案的做法,對提升灣的學術有重大正面的意義,而李院士的聘任案正當性更無可疑。這一點,讓我們研究人員來解釋,或許比院方行政部門更有力。

  李院士在演化遺傳學上的國際地位眾所公認。他於2003年獲得諾貝爾獎級的「巴仁(Balzan)獎」,成為該獎設立以來第一位華人得獎人,獲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3),又得到國際遺傳學最崇高的榮譽Mendel Medal2009)。李院士在返前是美國芝加哥大學James D. Watson講座教授。WatsonFrancis Crick共同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有劃時代的貢獻,所以該講座是芝加哥大學最高等級的殊榮,遠高於灣的薪資,而且沒有退休年齡的限制。李院士是國際第一流的科學家,有諾貝爾獎級的成就,毋庸置疑!

接下來澄清幾點:

一、灣需不需要諾貝爾獎級的人才?

  答案很肯定。灣的科學研究要和國際競爭,需要世界第一流的科學家。只可惜這樣的人才不多。

二、要諾貝爾獎級人才做什麼?

  從事尖端研究,以研究的質和量,提高灣的國際能見度;投入教學,訓練下一輩傑出的年輕學者;和灣學者及學校合作,分享科學的知識、研究的經驗以及世界級的視野 ;運用他們在國際學界的人脈,提升灣的學術發展。

三、如何留住諾貝爾獎級人才?

  給予充分的資源、足夠的尊敬、合理的待遇。合理的程度要和國際標準比較。

四、留任諾貝爾獎級人才是佔灣便宜嗎?

  諾貝爾獎級人才願意放棄國外優厚的薪資與環境,留在灣工作的少之又少。李院士在芝加哥大學講座地位崇高, 沒有退休年齡的限制,薪水又遠比現在灣的薪水為多。他放棄一切回到灣從事基礎研究,是他佔灣便宜,還是灣佔到便宜?

五、要怎麼善用諾貝爾獎級人才?

  臺灣一來還無法造就出諾貝爾獎級人才,二來願意留在灣服務的諾貝爾獎級人才非常稀少。所以本院通過辦法,並獲得中央政府核准,諾貝爾獎級人才即使超過70歲,還可以保持特聘研究員的身分,持續進行研究、訓練人才、協助提升中研院及灣的研究實力及環境。這是灣社會善用難得人才的方式。

六、李院士超過七十歲,是佔用職位?

  李院士一直持續高品質、高產能的研究。他回服務9年,發表了100篇原創性論文,論文的 影響係數極高,論文引用次數(37,000次)更是國內外的領先群。李院士身心狀況健康,工作的時間與態度,比年輕學者有過之而無不及。

以上幾點,可見媒體的投書和報導的批評並不成立。李院士留任不是貪財戀棧,而是犧牲奉獻。

共同簽署本院研究同仁:
施純傑(資訊所)、陳建璋(生醫所)、莊樹諄(基因體中心)、張谷銘(史語所)、邱志郁(生物多樣性中心)、沈聖峰(生多中心)、蔡怡陞(生多中心)、王忠信(生多中心)、町田龍二(生多中心)、呂美曄(生多中心)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轉寄給朋友
 
 本電子報所有文字、圖片版權為中央研究院所有 。 電子報出版系統由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協助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