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研究成果化為線上科普展!「開放博物館」疫後綻放知識魅力
原來臺灣的「麵包樹」不是麵包樹!快速電波爆的天文追蹤之旅為何?本院數位文化中心連續四年響應國際博物館日,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四度攜手,將重磅研究成果化為線上科普展。在今(2023)年 518...
2023-05-18 | 當期焦點
原來臺灣的「麵包樹」不是麵包樹!快速電波爆的天文追蹤之旅為何?本院數位文化中心連續四年響應國際博物館日,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四度攜手,將重磅研究成果化為線上科普展。在今(2023)年 518...
2021-05-20 | 當期焦點
儘管目前臺灣的疫情有逐漸攀升的趨勢,群聚的互動與交流受到嚴格管控,但臺灣的國家寶藏依然能在彈指之間,展現在你的眼前。繼去(2020)年「博物館開放中」活動大獲好評,本院數位文化中心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2021-04-08 | 當期焦點
你知道「茶藝」一詞是臺灣茶界發明的嗎?80年代的茶藝館如何成功翻轉大眾對八大行業的印象,進而風行一時?你可想過,臺灣茶藝文化有相當部分可以說是「新創的傳統」?你知道臺灣茶藝對中國近代茶文化有顯著的影響...
在中央研究院「人文大道」上,有一棟整齊方正、高聳恢弘的建築,這是中研院藏品最多、國寶也最多的「歷史文物陳列館」(以下簡稱陳列館)。隸屬於歷史語言研究所的陳列館,是臺灣知名建築師王大閎的作品。...
民族學研究所的人類學家走遍千山萬水、將青春貢獻給田野調查,除了寫成許多研究文章,還採集了哪些文物,典藏於博物館呢?一起到位於中央研究院人文大道南側、胡適公園斜對面的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探個究竟吧!...
當你的研究需要觀察一條魚、或是保育級動物、或是一片樹葉,該去哪裡找呢?中央研究院正有這樣一處地方──由動物標本館及植物標本館組成的「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收集了大量動、植物標本,平常鮮少對外開放。這...
杜甫「客至」:「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春日漫步中央研究院人文大道,兩旁是院區的人文研究單位,有別於理科學院的陽剛,人文氣息於此如春陽中的花煦煦綻放。嶺南美術館位於人文大道一幢紅磚房中,寂寂...
胡適(1891-1962),安徽績溪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推手,他不只領導的白話文運動改變了現在華語使用者的溝通方式。更在對日抗戰時出任駐美大使,促成中美合作抗日;雖然與執政黨關係密切,卻畢生信仰自由與...
2020-05-21 | 當期焦點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減少出門群聚成為日常新生活。518國際博物館日不出門,精采展覽看好看滿!本院數位文化中心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合擊,聯手中研院館所、16家博物館、美術館、研究機構等,運用「開放博物館」...
2020-01-09 | 學術活動
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退休研究員暨前研究博物館主任彭鏡毅博士於107年5月辭世。彭博士一生投入植物分類研究相關工作不遺餘力,對臺灣生物多樣性研究貢獻卓著。他對標本採集製作的嚴謹,也讓中研院植物標本館(HAST)成為臺灣質量俱佳的國際級植物標本館,亦為臺灣植物誌第二版編撰之基礎。本次展覽除展示學術貢獻外,亦將展示彭博士個人的喜好收藏及特有秋海棠植栽。
Brendan Galipeau(高進榮)等人
(To be announced)
Jaewook Ahn 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