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內刊物/非賣品
◆◇ 動態報導◇◆第一屆總統科學獎 宋瑞樓、林長壽及劉國平獲殊榮 第一屆總統科學獎已於十月十二日下午在台北圓山大飯店舉行頒獎典禮,本院宋瑞樓院士、林長壽院士及原分所研究員兼所長劉國平先生獲選為首屆得獎者,各得新台幣二百萬元獎金、獎狀乙紙及獎座乙座,以鼓勵其長期從事研究工作,在相關領域取得領先性、創新性的重大突破及卓越貢獻,對提升台灣的國際學術地位,功不可沒。 陳水扁總統親自主持科學獎頒獎,多位產官學界人士都出席這場頒獎典禮,包括:本院李遠哲院長、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魏哲和主委、教育部曾志朗部長、聯華電子董事長曹興誠及多位大學校長。總統科學獎係由本院邀集國內相關學術研究單位及代表籌組委員會並擔任評審,每兩年舉辦一次,共分應用科學、數理科學、生命科學及社會科學四組。本院宋瑞樓院士以其對肝炎、肝硬化與肝癌的深入研究,使國內肝炎防治工作向前邁進一大步而獲獎;林長壽院士則是在「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獲得突破性成果,在國內外數學界居領先地位而獲獎;本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劉國平所長則是在「自由基」、化學動態學及化學反應的研究上釐清該領域三十年來的迷思而獲獎。 |
井上康男伉儷捐助成立 醣質科學研究教育基金會 本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特別講座研究員井上康男及井上貞子夫婦二人,為了提升臺灣醣質科學研究及配合本院推動生命科學及生技發展,慷慨捐贈新台幣伍佰萬元,成立財團法人台北市醣質科學研究教育基金會。該基金會同時獲得企業界的捐助,目前基金已累積到新台幣一千萬元。 井上康男教授於西元一九三四年出生於台北,童年在台北市及台北縣板橋生活,戰後於一九四六年初,由基隆乘船返回日本名古屋。井上教授於名古屋大學完成學業,並在澳洲國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回日本後在東北大學服務一段時間,後轉往東京大學任教,開始學習醣質科學並從事醣類生化研究。井上夫婦在醣類生化的研究成果非常豐碩,井上教授是第一位發現新型唾液酸的人,並且研究此新型唾液酸與癌症的關係。夫婦二人志趣相同,婦唱夫隨(井上教授的話),研究成果也一起發表,均為國際知名的醣質研究學者。井上教授由東京大學退休後,正值本院生化所積極籌備發展醣質研究,經由本院李遠川院士推薦,於一九九六年四月受聘擔任本院生化所特別講座研究員,協助發展醣質研究至今。 基金會於十月二十二日下午二時舉行成立典禮,由基金會董事長本院陳長謙副院長及生化所王惠鈞所長共同主持,並請李遠哲院長出席致詞,除邀請產、官、學各界人士參加外,大提琴家劉姝嫥小姐也在現場表演,本院李遠川院士受邀在典禮中擔任特別講座,作通俗科學專題演講。 |
編輯委員:王清澄 莊庭瑞 詹素娟 沈志陽 李有成 編輯兼排版:鄭艷霞 網址 : http://www.sinica.edu.tw/misc/service/library.htmlE-mail: wknews@gate.sinica.edu.tw地址: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 128號電話: 2789-9405;傳真:2785-3847 |
1 動態報導 4 徵 才4 服務看板 5 公 告7 讀者來文 8 學術研討會9 學術演講 |
《週報》為同仁溝通橋樑,如有意見或文章請不吝賜稿。本報自民國九十年起改為每週四出刊,前一週的星期三下午
5:00為投稿截止時間,逾期稿件由本刊視版面彈性處理,投稿請送總辦事處秘書組二科3111室。高雄南風劇團將演出
《時間之書
1905》高雄南風劇團應本院藝文活動推動委員會邀請,訂於十月卅日(星期二)晚間七時在學術活動中心一樓大禮堂演出《時間之書
1905》。該團成立於民國八十年初,目前擁有專業工作人員六名、演出幕前幕後人員近廿餘名,每年平均大小演出約廿餘場。該團於八十七及八十八年度入選文建會「傑出演藝團隊」扶植計畫,八十九年時則受邀至紐約中華新聞中心演出。十年來南風劇團培育許多高雄地區的戲劇創作人才,是南台灣戲劇愛好者一塊相當重要的發聲園地。十月份起,南風劇團展開年度製作《時間之書
1905》的巡迴演出,此齣戲的創作概念來自於美國物理學家艾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所發表的小說《愛因斯坦的夢》(Einstein’s Dreams)。導演企圖在劇場中將抽象的「時間」命題具象化,以劇場豐富的視覺及聽覺元素呈現書中所述流光的消逝、存在、變動、倒流與凝止的夢境。全劇長約二小時,歡迎本院同仁暨眷屬,以及附近社區民眾屆時踴躍前往觀賞。蔡振水院士榮膺
俄羅斯工程科學院國外院士
應用科學及工程研究所籌備處特聘研究員蔡振水院士,於日前膺選俄羅斯工程科學院(
Russi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國外院士,該學院相當於美國國家工程學院(U.S.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現有國內、外院士約一千位,現任院長是一九六四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亞歷山大伯羅克夫(Alexander Prokhorov)。該學院肯定蔡院士在積體聲光學及磁光學領域開創性之貢獻,邀請蔡院士參加九十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於莫斯科舉行之年會,領取院士證書並且在大會做學術演講。學術活動
李
院長於十月二十四日至三十一日,應邀前往美國訪問Walnut Creek基因體研究中心,另出席於舊金山舉行之「北美台灣工程師協會成立十週年大會」及德州休士頓舉行之「The Welch Foundation科技顧問會議、化學大會暨化學獎頒獎典禮」;出國期間,院務由朱副院長敬一代行。化
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陸天堯,於十一月九日至十一日赴日本出席「亞洲化學家之會議」並發表論文;出國期間,所務由副所長呂光烈代理。植
物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蕭介夫,應永豐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之邀請,於十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前往上海洽商合作事宜,並考察大陸生物技術產業;出國期間,所務由副所長林耀輝代理。動
物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邵廣昭,應邀於十月廿八日至十一月四日赴成都市出席「中國魚類學會二00一年學術研討會」,並發表論文;出國期間,所務由黃鵬鵬代理。生
物農業科學研究所籌備處特聘研究員兼主任楊寧蓀,於十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七日赴北京及上海等地進行參訪;於十一月三日至六日赴北京探親;並於十一月七日至九日參加於北京舉行之「中國生物農業發展大會」,會中將發表專題演講;出國期間,處務由研究員楊淑美代理。社
會學研究所研究員蕭新煌,於十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赴日本大阪出席「亞太地區第三部門研究基金國際網路」會議。人事動態
原
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經核定續聘研究員張大釗兼任該所副所長,聘期自九十年十一月一日起至九十一年十月三十一日止。原
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經核定聘研究員王玉麟兼任該所副所長,聘期自九十年十月一日起至九十二年九月三十日止。王玉麟生於一九五七年,一九七九年台灣大學物理系畢業,一九八八年取得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博士學位,先後在芝加哥大學與貝爾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一九九一年返國擔任本院原分所副研究員。目前是台大物理系合聘教授,國科會自然處物理學門召集人。經
濟研究所研究員鍾經樊,經核定兼任該所第一組組主任,聘期自九十年十月一日起至本院「組」組織調整定案止。經
濟研究所研究員簡錦漢,經核定兼任該所第二組組主任,聘期自九十年十月一日起至本院「組」組織調整定案止。資
訊科學研究所助研究員莊庭瑞,經核定升等為該所副研究員,自九十年十月九日生效。原
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曾文碧,經核定升等為該所研究員,自九十年十月九日生效。原
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助研究員梅亞歷,經核定升等為該所副研究員,自九十年十月九日生效。歐
美研究所經核定聘夏伯嘉為該所通信研究員,自九十年十月一日起生效。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出版消息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自第十三卷第二期起已經全文上網。各位可上網查詢該期內容及各文摘要。如有需要,亦可全文下載。集刊網址如下:
http://www. issp.sinica.edu.tw/chinese/book/publish1.htm。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出版消息
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新書《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已於日前出版。該書由詹素娟、潘英海共同主編,集結「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
1998年舉行)之會議論文,經審查、編輯後出版。全書共收錄九篇論文。其中,康培德的〈十七世紀的西拉雅人生活〉、
Tonio Andrade的 "The Mightiest Village: Geopolitics and Diplomacy in the Formosan Plains, 1623-1636"、施添福的〈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及詹素娟的〈有加有留──清代噶瑪蘭的族群土地政策〉,係以十七世紀台南平原及清代屏東、蘭陽為主要時空,對西拉雅、馬卡道、噶瑪蘭三群人進行史實重構、歷史細節與論點的對應交涉,以描述、討論族群歷史的現象與問題。另五篇論文:梁志輝的〈最後的打貓社人?──一個平埔番社的歷史敘述〉、李壬癸的〈邵族的地位──兼評白樂思(
Blust 1996)的邵族地位說〉、劉益昌的〈考古學與平埔族群研究〉、潘英海的〈傳統文化?文化傳統?──關於「平埔族群傳統社會文化」的迷思〉及吳榮順的〈從民族音樂學的角度談平埔族的族群分類──以屏東加蚋埔為例〉,則分別從歷史學、語言學、考古學、人類學與民族音樂學的方法或理論,探討平埔研究的相關議題或嘗試研究策略的突破。本書各文皆試圖藉由平埔研究與臺灣歷史文化的接榫,達致對臺灣歷史文化更宏觀的理解與認識。◆◇
徵 才◇◆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
白果能博士實驗室徵才
一、徵才項目:機械工程師、自動化工程師、電子工程師
二、申請資格:具有機構設計、自動化系統設計、積體電路設計等任一專長五年以上實務經驗之人員
三、工作性質:從事基因體研究相關自動化系統及生物晶片的研發
意者請寄履歷表及註明希望待遇至: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
128號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白果能博士收,或E-mail: konan@ibms.sinica.edu.tw。資訊科學研究所中文詞知識庫徵專任研究助理
一、名 額:學士及碩士各一名
二、申請資格:大學中文或外文系畢;研究所語言學相關系所畢
三、計畫名稱:國際數位圖書館合作研究計畫
四、工作性質:現代漢語研究-中英雙語詞網;平衡語料庫詞類標記
五、待 遇:比照國科會或本院計劃之標準支薪
意者請將
1.個人履歷及自傳各一份;2.最高學歷或成績單影本一份;註明申請職務寄至台北市研究院路二段128號中研院資訊所501室詞庫小組林貞儀小姐收。或E-mail: jenyi@hp.iis. sinica.edu.tw,聯絡電話:02-2788-3799轉1559。合者約談,不合者恕不退件。◆◇
服務看板◇◆房屋出租
整
層房屋出租,研究院路2段,近中研院,通風良好,採光佳,附簡單家具。意者請電洽:2507-7755轉203(日);2782-8557(夜)楊小姐。 (調查研究工作室王美玲提供)位
於宜興街君士坦丁社區內,精緻雅房一間,環境清幽,有警衛,通風及採光佳,步行到中研院約需5至10分鐘。1廳1廚1衛,附床、衣櫥、書櫃、冰箱、洗衣機、微波爐、第四台線路等。租金約5,000元(不含水電、管理費)。意者請電洽:0955-335-786或2782-9555轉305謝小姐。(史語所謝夙霓提供)
位
於迎旭山莊內東苑風荷,十四層全新電梯景觀華廈,頂樓約38坪,採光及隱密性極佳,環境清靜幽雅,視野良好。有社區巴士往返中研院大門口及公車站。意者請電洽:2640-1172;0922-730-903李太太。(分生所龔美儒提供)
研
究苑社區景觀佳,3房2廳1書房,2.5衛浴,2車庫,約75坪。意者請電洽:2732-1104轉5041林小姐(日、夜);2691-3966王先生或E-mail: hyl@tea.ntptc.edu.tw王先生。(社科所陳俊良提供)
舊
莊街212總站後面五樓公寓兩間套房出租,附冷氣、電視、冰箱,洗衣機,家具齊全。近中研院,生活機能便利,月租七千。意者請電洽:2660-1108, 0916-946-282張小姐。(國衛院阮麗蓉提供)
研
究院路二段182巷107弄38號,兩層透天連棟住宅,安靜清幽、停車方便。雅房三間,各約3.5坪,可分租,每間租金5,500元,管理費600元,水電自理。附床兩張及TV Cable。意者請電洽:0953-553-767(日);2738-7043(夜)汪先生或E-mail: dhwang616@yahoo.com.tw。(植物所鄭萬興提供)
三
房兩廳兩衛,景觀佳,附家具。意者請電洽:0921-196-788姚小姐。(地球所姚秀寬提供)
永
和中山路上雅房出租,月租4,700元,限女性。近樂華夜市、太平洋百貨,生活機能佳。意者請電洽:0920-108-261侯小姐。(台史所侯玉芳提供)
雅
房出租,窗戶面對中研院,景觀通風,採光極佳。限女性,月租6,000元,含水電瓦斯費。意者請電洽:2783-9910轉108邱小姐。(地球所邱慧芬提供)
公
寓套房出租,位於南港分局與玉成國小附近成功路一段82巷內,交通便利,環境清幽,除主臥室外(即出租套房),還可共同使用客廳、廚房等。租金約6,000元,不含水電。意者請電洽:2788-0539轉381;2783-7414(夜);或0952-809-803邱先生。(臺史所楊鎮宇提供)
褓姆待聘
位
於橫科路上,富有愛心,經驗豐富,有十年帶本院員工子女經驗。意者請電洽:0928-278-450黃太太。 (語言所黃居仁提供)論文修改
擁有碩士學位以上的美國人,具豐富編輯經驗,意者請
E-mail:editor888@hotmail.com,並附上欲修改論文及截稿期限,會再與對方聯繫。 (語言所黃居仁提供)==============================================================================
◆◇
公 告◇◆調查研究工作室資料開放公告
調查研究工作室開放十九筆台灣大學有關選舉之資料,釋出資料項目包括
ASCII資料檔、SPSS統計程式、過錄編碼簿、次數分配結果、研究問卷、調查執行報告等。如欲查詢「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已釋出資料,請至下面網址:http://www.sinica.edu.tw/as/survey/srda/tot_list.htm。電話:27884188-209。E-mail: srda@gate.sinica.edu.tw。
項次 |
研究計畫名稱 |
計畫主持人 |
計畫執行單位 |
調查方式 |
計畫執行期間 |
完訪樣本數 |
1 |
政治系統的權力價值取向與交互作用-內湖地區個案的研究 |
胡 佛教授 |
國立台灣大學 政治學系 |
面訪 |
1977.08.01- 1978.07.31 |
公務員: 103一般民眾: 278 |
2 |
台北市選民的選舉行為:民國六十九年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之分析 |
胡 佛教授 |
國立台灣大學 政治學系 |
面訪 |
1983.08.01- 1984.07.31 |
748 |
3 |
民國七十二年台北市增額立委選舉的分析 |
胡 佛教授 |
國立台灣大學 政治學系 |
面訪 |
1984.08.01- 1985.07.31 |
696 |
4 |
政治體系與選舉行為:民國七十二年台灣省增額立委選舉的分析 |
胡 佛教授 |
國立台灣大學 政治學系 |
面訪 |
1984.01.01- 1984.12.31 |
1692 |
5 |
政治體系變遷與選舉行為:民國七十五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台北市資料) |
陳德禹教授 |
國立台灣大學 政治學系 |
面訪 |
1987.01.01- 1987.12.31 |
989 |
6 |
政治體系變遷與選舉行為:民國七十五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台灣地區) |
陳德禹教授 |
國立台灣大學 政治學系 |
面訪 |
1987.01.01- 1987.12.31 |
1430 |
7 |
政治體系與選舉行為:民國七十八年增額立法委員及縣市長選舉的分析(台北市立委) |
陳德禹教授 |
國立台灣大學 政治學系 |
面訪 |
1989.08.01- 1990.07.31 |
1059 |
8 |
政治體系變遷與選舉行為:民國七十八年增額立法委員及縣市長選舉的分析(台中市長) |
陳德禹教授 |
國立台灣大學 政治學系 |
面訪 |
1989.08.01- 1990.07.01 |
821 |
9 |
政治體系變遷與選舉行為:民國七十八年增額立法委員及縣市長選舉的分析(台灣省立委) |
陳德禹教授 |
國立台灣大學 政治學系 |
面訪 |
1989.08.01- 1990.07.31 |
1301 |
10 |
選舉行為、憲政秩序與政治變遷:民國八十年第二屆國大代表選舉的分析 |
陳德禹教授 |
國立台灣大學 政治學系 |
面訪 |
1992.02.01- 1993.01.31 |
1384 |
11 |
政治體系變遷與選舉行為:民國八十一年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 |
陳德禹教授 |
國立台灣大學 政治學系 |
面訪 |
1993.02.01- 1994.07.31 |
1398 |
12 |
中國文化地區政治文化與政治參與:中國大陸、台灣與香港之比較研究 |
朱雲漢教授 |
國立台灣大學 政治學系 |
面訪 |
1993.03.01- 1994.02.28 |
1402 |
13 |
政治體系與選舉行為:民國八十二年縣市長選舉的分析(台中市長) |
陳明通教授 |
國立台灣大學 三民主義研究所 |
面訪 |
1994.02.01- 1995.07.31 |
797 |
14 |
政治體系與選舉行為:民國八十二年縣市長選舉的分析(台北縣長) |
陳明通教授 |
國立台灣大學 三民主義研究所 |
面訪 |
1994.02.01- 1995.07.31 |
1404 |
15 |
三黨競爭下的台北市選民投票行為研究:民國 83年台北市長選舉的分析 |
朱雲漢教授 |
國立台灣大學 政治學系 |
面訪 |
1994.08.01- 1995.12.31 |
1184 |
16 |
政治體系與選舉行為:民國八十三年第一屆台灣省長選舉投票行為研究 |
徐火炎教授 |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所 |
面訪 |
1994.08.01- 1995.09.30 |
1481 |
17 |
政治體系與選舉行為 —民國八十四年三屆立委選舉的分析 |
陳德禹教授 |
國立台灣大學 政治學系 |
面訪 |
1995.08.01- 1997.01.31 |
1383 |
18 |
民意、選舉與台灣的大眾政治 —一九九六年總統選民的研究 |
游盈隆教授 |
東吳大學 政治學系 |
面訪 |
1995.08.01- 1996.07.31 |
1406 |
19 |
「選舉體系比較研究」國際合作案台灣地區先驅計畫 |
胡 佛教授 朱雲漢教授 |
國立台灣大學 政治學系 |
面訪 |
1996.08.01- 1997.07.31 |
1200 |
◆◇
讀者來文◇◆※本專欄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地球所是否能躲過下次的大淹水
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陳中華
九月十六日在大雨中趕往機場赴日本開會,晚上打電話回家得知一切尚可,只是大雨不斷。但十七日開始不論網路、電信,所有聯絡管道皆無法接通,一種不祥的感覺湧上心頭,十八日依然如此,因此決定提前返國。在二十日返台的航班上取得一份報紙,第一次見到關於納莉風災的報導,其中敘述了中研院受創甚深,尤其是地球所,心理默默祈禱同事能救一點東西上來;但深夜抵台後,立刻前往所裡看看,一切希望都破滅,大水來得太快,幾乎沒有搶救什麼東西上來。同事說現在只能在及膝的泥漿中,開始搶救可用的儀器及重要樣本,而晚上太危險了,隔天再來吧!看到同事們聲音啞了,臉上還留著泥巴,他們已搶救兩天了。隔天看到了真正的現場,只能一句話形容,慘!很慘!數十萬上百萬儀器泡在泥水中,助理問我,要如何處理,坦白說我也不知道,平常要求恆溫、恆濕、無塵的寶貝,現在卻已充滿泥水,必須將零件拆開,用消防水來清洗。這種經驗相信很多人都沒有的!更刺激的是在泥漿中,搜索實驗的重要樣本。很多實驗中的樣本,因大水將桌椅翻倒,而沒入泥水中,這些無形的損失遠比儀器的損失更讓人心痛,而我們又必須在泥漿清除前立刻來搜索,否則將全部損失。於是大家一字排開,在一個標本一客牛排的號召下,也有一些安慰的結果。
在搶時間下,一連串清理送修後,好不容易,我們上星期開始有水有電。地球所這次真的很慘,當您走過地球所的後面,還是可以見到一片災後的景象,現在該救的、能救的也差不多了,總算可以坐下來想想,這是怎麼回事?大水沖倒了龍王廟,我們號稱「地球科學研究所」啊!
當把整個事件還原,我們終於了解一點點,當然氣候異常是引起這次淹水的始因,但人為的建設與疏忽,也可能是地球所被水灌入的重要因素。當四分溪加蓋時,曾想到若水量加大時,四分溪的水將會被加蓋的樑柱及上游雜物所阻擋,而四分溪這段又是曲流,更影響水的流速,然而當使上游的水位更上昇,洪水是有機會在加蓋的上面溢流而過,因此當時想想問題也不大。但我們卻忽略了後來在加蓋的地面上,為了造景,建了兩座半弧形的一公尺高的土堆石牆,再次阻擋了溢流的洪水。去年地球所的西面體育館興建完成,又阻斷了後山集水區的水路,如果您從生態池往地球所方向看,很清楚的發現地球所位在一個被包圍盆地內,四分溪的水加上從後山集水區來的水,在前方重重障礙無法宣洩的情況下,水位自然會上升較快,最後灌入位於盆地低處的地球所地下室,短短
20分鐘內,淹沒了多少研究人員多年的心血。很慚愧我們沒有事先發現這些原因。但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地球所是否能躲過下次大淹水呢?除了老天幫忙,我們還能做什麼呢?當然地球所自己可以做一些防水設施外,院裡似乎也可做一些努力。第一,請把自然的還給自然,雖然四分溪加蓋不易拆除,但至少當河水溢流時,不要再有任何障礙物阻擋其流向下游;第二,建立排水設施,將後山集水區的水能直接排到加蓋的下游,而不要繼續增加加蓋上游的水量。雖然我們不敢保證我們可以躲過下次
500年或1000年洪峰,但相信經過努力我們是有機會躲過下次200年的洪峰。這次慘痛的經驗真正結結實實給我們上的一課,向大地爭地是必須付出很高的代價。後記﹕
最後我想借此感謝地球所同仁、助理及學生,如果沒有您們在發臭的泥漿中一點一滴的搶救清洗標本及器材,相信有形與無形的研究損失將更是無法估計。謝謝!
◆◇
學術研討會◇◆「人類學與漢人宗教研究」中型研討會
時間:
90年10月26至27日地點:本院民族學研究所第一會議室
10
月26日(五)09:00
報到09:20
開幕式暨所長致詞09:30-11:30
主持人:黃應貴(本院民族所所長)作 者:陳美華(本院民族所博士後研究)
題 目:借鏡、傳承與展望:西方人類學漢人宗教研究的回顧與檢討
(1970-2000)評論人:林開世(本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作 者:葉春榮(本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題 目:神明與廟宇的來源:一個台灣南部農村的例子
評論人:張慧端(政大民族學系副教授)
13:00-15:00
主持人:蔡彥仁(政大宗教所所長)作 者:張珣(本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題 目:人類學與漢人宗教研究以祭祀圈研究及其反省為例
評論人:林瑋嬪(台大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作 者:盧蕙馨(慈濟大學宗教所所長)
題 目:探討台灣現代佛教徒的『宗教性』
評論人:宋文里(清大社會所教授)
15:10-17:10
主持人:瞿海源(本院社會所研究員)作 者:郭文般(台北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題 目:社會學、人類學對台灣宗教研究的回顧與反省
評論人:陳文德(本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作 者:丁仁傑(本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題 目:成為清海信徒:論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中華人民間教派社會文化意涵之轉變
評論人:林本炫(真理大學宗教系助理教授)
10
月27日(六)09:30-11:30
主持人:陳祥水(清大人類所所長)作 者:顏學誠(台大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題 目:異與同的人觀
評論人:李建民(本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作 者:李豐楙(本院文哲所研究員)
題 目:火居與行業圖:台灣中部正一派道壇的研究
評論人:徐福全(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13:00-16:00
主持人:余光弘(本院民族所研究員)作 者:江燦騰(清大歷史系兼任講師)
題 目:台灣漢人佛教研究的經驗回顧與展望
評論人:羅正心(慈濟大學人類所所長)
作 者:魏捷茲(清大人類所副教授)
題 目:國家宗教與危機:帝國晚期澎湖群島的災難見證
評論人:黃宣衛(本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作 者:鄭志明(輔大宗教系教授)
題 目:人類學對漢人宗教精神領域的研究
評論人:潘英海(本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16:10-17:50
綜合討論暨閉幕式主持人:莊英章(本院總辦事處處長)
引言人:黃宣衛、張珣
◆◇
學術演講◇◆
所別 |
時 間 |
地 點 |
講 員 |
講 題 |
物理 |
10/31( 三)10:30 |
本所 三樓 330會議室 |
余 剛教授 (中國科學院) |
燃燒過程實驗研究 |
化學 |
10/25( 四)15:30 |
本所 周大紓講堂 |
曲清蕃博士 (奇鈦科技) |
Recent Advance in Light Stabilization |
資訊 |
10/26( 五)14:00 |
本所新館 一樓 106演講廳 |
許獻聰教授 (淡江大學) |
Challenges in the IEEE 802.11 Multi-Hop Ad Hoc Wireless Networks |
原分 |
10/25( 四)15:10 |
本所 浦大邦講堂 |
徐治平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 |
Electr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Charged Entities in an Electrolyte Solution: Coagulation of Particles |
原分 |
11/1( 四)15:10 |
本所 浦大邦講堂 |
魏國佐教授 (國立中正大學) |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 |
天文 |
10/26( 五)14:00 |
臺灣大學凝態科學與物理學館 716室 |
Dr. Jinzeng Li (國立中央大學) |
Optical Identification and Study of the ROSAT PSPC Sources in the Rosette Nebula |
植物 |
11/2( 五)15:00 |
本所 106 會議室 |
蔡南海院士 ( Rockefeller Univ., U.S.A.) |
E3 Ring Protein in Plant Development |
生醫 |
10/29( 一)16:00 |
本所地下室 B1B 演講廳 |
張玉生博士 (長庚大學) |
Regulation of Epstein-Barr Virus Genes by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
生農 |
11/5( 一)16:00 |
化學所 A510 室 |
葉開溫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 |
Basic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of Sweet Potato Sporamin |
歐美 |
10/30( 二)14:30 |
本所研究大樓 一樓會議室 |
楊通軒教授 (文化大學) |
歐盟法律對於德國勞工法之影響 |
社科 |
11/1( 四)14:30 |
本所 第三會議室( B202) |
張彬村先生 (本所研究員) |
The Rise of Chinese Mercantile Power in Maritime Southeast Asia, ca. 1400-1700 |
社會 |
10/26( 五)14:30 |
本所 三樓 2319會議室 |
胡正恆先生 (本院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學員) |
蘭嶼的地景再分化與外來宗教、國家制度的轉化 |
更正啟事:本報
841期週報10月22日語言所舉行之學術演講,演講人齊莉莎女士為副研究員,演講地點為史語所研究大樓2樓會議室,特此更正,並向齊莉莎女士及語言所深致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