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內刊物/非賣品

週報

發行 731101日創刊 90104日出版 839

◆◇動態報導◇◆

埔里農民北上捐助農產品

院長請中研里轉贈災民

九二一大地震,喚起台灣社會無數的愛心,震區災民得到來自各地人士的救援與關懷,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也及時在災區設置四十個重建工作站,協助社區重建。這次納莉颱風橫掃北台灣,造成嚴重災情,南投縣埔里鎮所幸平安無事,牛眠里里長、守城份及牛尾庄農民,以及全盟眉溪四庄重建工作站,感念二年來各界的關心,抱著一份感恩與回報的心意,特地發起第一波捐助農產品行動。

牛眠里守城份及牛尾庄農民趕在利奇馬颱風來襲前,全力搶收果蔬,熱烈捐出自己栽種的筊白筍、香菇、菜瓜、胡瓜、蘿蔔、火龍果、百香果、蔬菜以及礦泉水、泡麵等,滿載十噸半的大卡車,並連夜驅車北上,於九月二十六日清晨抵達中央研究院,提供南港災民新鮮果菜。

適逢本院舉辦震災兩週年研討會,農民代表也特地向李遠哲院長、全盟執行長謝國興先生及瞿海源先生等,致贈栽種的玫瑰花卉,感謝學界人士與社會大眾發揮愛心,對震區兩年來的大力協助。

牛眠里里長游進春與守城份發展協會理事長鄒木成表示:許多農民雖仍背負沉重貸款重建家園,但看到電視上的風災情況,特別感同身受,體恤風災期間台北災民購買新鮮蔬果價格昂貴,農民於是紛紛捐出自己採收的上等新鮮蔬果。

李遠哲院長對農民人溺己溺的愛心表示敬佩與感激,並請中研里楊立凡里長將農民所致贈的果蔬、礦泉水、泡麵等轉送福山社區一帶受災較嚴重的居民。

 

 

 

 

 

 

 

 

院長接受埔里農民致贈蔬果

編輯委員:徐新光 張 雯 周玉慧 汪中和 李有成

編輯兼排版:鄭艷霞

網址: http://www.sinica.edu.tw/misc/service/library.html

E-mail: wknews@gate.sinica.edu.tw

地址: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

電話:2789-9405;傳真:2785-3847

1 動態報導      3 徵  才

4 服務看板      5 中研隨筆

8 學術演講

《週報》為同仁溝通橋樑,如有意見或文章請不吝賜稿。本報自民國九十年起改為每週四出刊,前一週的星期三下午5:00為投稿截止時間,逾期稿件由本刊視版面彈性處理,投稿請送總辦事處秘書組二科3111室。

學術活動

理研究所研究員胡進錕,應邀於十月七日至十四日至天津參加亞太理論物理中心和南開大學聯合研討會「晶格統計與物理數學」,並在會中發表演講,講題為:臨界晶格系統之普適性及有限修正。會議前後,應邀順道至漢城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訪問並發表演講。

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黃麗春,於十月三日至二十四日前往中國大陸北京林業大學、雲南林業科學學院及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從事學術交流,途中並赴南京林業大學從事學術合作。

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陳垣崇,於九月二十二日至十月三十一日赴美國杜克大學洽談研究合作及人才延攬相關事宜,並於學術會議中發表演講;出國期間,所務由副所長李旭東代理。

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邢義田,應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之邀擔任客座教授,於十月三日至十二月二日前往該中心講學。

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臧振華,應美國夏威夷大學人類學系之邀,於十月八日至十四日前往該校參加「Neolithic Cultures of Southeast China and Taiwan」研討會,並發表論文〈澎湖七美島史前石器製造場的發現和初步研究〉。

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孝悌,為該所與法國遠東學院本年度交換訪問學者,於十月二日至十月廿七日赴該學院訪問研究。

言學研究所籌備處研究員李壬癸,應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之邀,於十月十二日至十三日前往參加「二十一世紀中國語言與方言數據庫」倡議人會議;另應俄國莫斯科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之邀,於十月廿三日至廿六日前往參加「跨世紀的語言與社會:結果與前瞻」研討會,會中並發表論文”Endangered Languages in Taiwan”

人事動態

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陳弱水,經核定續聘兼任該所副所長,聘期自九十年十月五日起至九十一年十月四日止。

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孝悌,經核定兼代該所歷史學組組主任,聘期自九十年十月五日起至本院「組」組織調整定案止。

出版消息

歐美研究所之《歐美研究》季刊第三十一卷第三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錄四篇文章,作者及論文名稱如下:

Douglas S. Massey and Mary J. Fischer

"Segregation of Asians in U.S. Metropolitan Areas: 1980-1990."

Jenny de Jong Gierveld

"Unity and Diversity in the Living Arrangements of Older Adult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Europe."

Adela Jeng

"The Double Tongue, the Double Vision, and the Double Doubles."

王世宗

「自由派的帝國主義」:英國對埃政策,一八九三至一八九四。

有興趣者,請洽吳小姐(電話:2789-9390212)。欲進一步瞭解本期刊及歐美所出版品之詳細資訊,請參觀本所出版品網站:http://www.ea.sinica.edu.tw/lib/publish.html

機票票根招領啟事

總辦事處秘書組收到澳洲墨爾本大學Ms. A Finnane機票票根(八月十九日抵台,二十六日離台)。聯絡電話:2789-9411陳秀玉科長。

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閉館通告

近史所檔案館閱覽室因內部整修,訂於十月十五日至廿三日閉館,不開放閱覽服務,特此通告。如有不便之處,敬請宥諒。

歐美研究所圖書館

閉館通告

歐美所圖書館地下書庫因遭逢納莉颱風水患侵襲,下列書刊正在清理中:

一、所有中文圖書

二、西文圖書杜威分類號900-999(史地類)

三、所有中文過期期刊

四、西文過期期刊刊名S-Z

五、館藏地為「歐美所圖書二館」之西文參考書

為清理善後,自九十年九月二十四日起,暫停對外開放二星期,預訂十月十一日恢復正常。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徵  才◇◆

數學研究所圖書室

徵短期工讀生

一、資  格:大專以上肄/畢學生,熟文書處理,具備圖書資訊管理背景為佳

二、工作期間:全職者,約三個月;兼職者,彈性調整工作期

三、工作內容:整理舊書刊相關業務

四、待  遇:依本院工讀生薪資標準支給

意者請於十月三十一日前將個人簡歷寄至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劉美蘭小姐收。電話:2785-1211442劉小姐或E-mail: lib@math.sinica.edu.tw

分子生物研究所徵工讀生或兼職家庭主婦

個性溫和、有耐心、工作勤奮之高中職以上夜校生或兼職家庭主婦乙名,從事水稻種子無菌培養工作,每日約2-3小時,工資依中研院標準支付。意者請電洽:(022789-9321王小姐。

應用科學及工程研究所

籌備處徵研究助理

一、資  格:大學以上物理、化學、化工材料科學相關系所

二、工作內容:表面化學、奈米結構、燃料電池等相關研究

三、待  遇:依本院業務費下約聘助理標準支薪

四、工作時間:自即日起

歡迎工作認真對研究有濃厚興趣者前來應徵,履歷請寄台北市南港區115研究院路二段128號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及工程研究所籌備處陳培菱先生收。電話:2789-800033E-mail: peilin@gate.sinica.edu.tw

分子生物研究所徵工讀生

一、工作地點: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

二、工作內容:協助果蠅發育生物學實驗

三、資  格:高中職以上(含);認真、細心、英語佳

意者請將履歷寄南港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孫以瀚老師。電話:3789-9211E-mail: mbyhsun@ccvax.sinica.edu.tw

生物農業科學研究所

籌備處徵碩士研究助理

一、研究項目:Drug discovery and related studies

二、資  格:化學、生化、生物物理相關科系畢業或生物、醫學、生化相關科系畢業,熟動物實驗或分子生物學操作者

三、待  遇:月薪,依規定

四、工作日期:即日起

意者請洽: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中央研究院生物農業科學研究所籌備處陳惠民博士。E-mail: robell@gate.sinica.edu.tw;電話:02-2651-57470926-889-874或傳真:02-2651-6500

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圖書館徵工讀生

一、資  格:圖書資訊學系及相關科系在學學生一名及大專以上在學學生一名

二、工作內容:圖書編目及其他相關事宜

三、待  遇:依本所規定,按日計酬

意者請於十月十九日前將簡歷資料寄至台北市南港區115研究院路二段130號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圖書館。電話:2788-0539210趙小姐。

語言所籌備處徵碩士級專、兼任計畫助理各一名

一、資  格:1.具備電腦中、英文文書處理能力;2.專修語言學之碩士生

二、工作內容:執行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已消失與即將消失的台灣南島語言研究」

三、工作時間:自九十年十一月一日起

四、待  遇:比照國科會支薪標準

意者請於十月廿六日前將個人履歷表、自傳及證明修過語言學課程的成績單寄至「台北市南港區11529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許淑鈴小姐收。或電洽:2786-3300348E-mail: celine@gate.sinica.edu.tw;傳真:2785-6622。合者約談,不合者恕不退件。

◆◇服務看板◇◆

房屋出租

房出租,窗戶面對中研院,通風且採光極佳。限女性,月租6,000元,含水電瓦斯費。意者請電洽:2783-9910108邱小姐。

(地球所邱慧芬提供)

研究院路二段,精緻雅房一間,限女性,含水電,月租5,000元。意者請電洽:2782-1101林小姐。

(生醫所林麗華提供)

於研究院路二段182578號胡適庭園社區內,環境清幽,步行到中研院約需515分鐘,1121衛,備有冰箱、洗衣機、第四台線路。租金約5,100元,不含水電。意者請電洽:0916-793-073何小姐。

(民族所何玫姿提供)

房分租,安靜單純,購物便利,交通方便,格局寬敞,近中研院,附有家具。意者請電洽:2752-9944(日);0916-580-926(夜)。

(會計室何瑞香提供)

科路4巷(皇福忠孝城),近中研院,月租5,500元。意者請電洽:2783-2203(日);2640-6690(夜)萬太太。

(生農所孫秀珍提供)

於胡適庭園內,近中研院(步行約5分鐘),20多坪,環境清幽。意者請電洽:2651-1419潘太太,或親至研究院路二段182611樓。

(語言所鄭雲卿提供)

褓姆待聘

於圓拱橋附近,富愛心、耐心且負責、敬業的好褓姆,居家乾淨,對小孩生活常規的養成有獨特的經驗。意者請電洽:2782-2533 劉太太。

(生醫所林麗華提供)

業、有愛心,已有數年褓姆經驗,近中研院。意者請電洽:2660-2696田太太。

(生醫所蔣繡蓮提供)

? ?  週報投稿須知暨審稿原則 ? ?

一、投稿須知:

(一)週報為同仁溝通橋樑,自九十年一月起每週四出刊,前一週的星期三下午5:00為投稿截止時間。所有來稿請E-mailwknews@gate.sinica.edu.tw或送總辦事處秘書組二科3111室或傳真至2785-3847《週報》執行編輯收。

(二)稿件性質不限,惟須避免人身攻擊或不實描述;請勿一稿兩投。篇幅約八百字為佳。

(三)投稿文章一律以真名發表。

(四)「服務看板」消息提供者,限本院同仁,且需註明姓名、電話及服務單位。

(五)其他刊物轉載《週報》內容,應以書函徵求編輯委員會及作者同意。

(六)原則上除特約稿外不致稿酬。

二、審稿原則:

(一)本報對來稿有刪改權。

(二)本報以平衡報導為原則。在審稿過程中,稿件如係投書且內容涉及院內單位之業務,得知會該單位並約定答覆期限。若後者未能於期限內回覆,則先刊登來文。編輯委員會對回覆稿亦有刪改權。

(三)若有多篇稿件內容相似時,編輯委員會僅擇一、二篇刊登。

(四)文稿遇有爭執議題,以一次答辯為限。

(五)投稿文章經編輯委員會決議修改、緩登或不予刊登時,將以書面通知作者建議修改之處或陳明緩登、未予刊登之緣由。

=========================================================================================

◆◇中研隨筆◇◆

小鼠基因表型的世界

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鍾邦柱

本院正大力推動基因體計畫,而疾病的動物模式正是這基因體計畫的一個重要項目。在院長的帶領下,分生所與生醫所的研究人員也感染了這勢在必行的氣氛,動了起來,希望能有最好的準備,以迎接後基因體時代的挑戰。就在我們“基因轉殖小鼠”定期的討論會中,有同仁提到今年九月九日到十一日在瑞典有一學術會議,名為基因工程小鼠之病理學:突變鼠的大規模表型分析(Pathology of Genetically-Engineered Mice II: Large Scale Phenotyping of Mutant Mice,簡稱GEM2,正是我們目前努力的方向。經過討論,並得到副院長的支持,分生所與生醫所都派出研究人員參加會議。

這是一個小型會議,一共只有將近兩百人參加,由於參加人數少,可以有相當多的時間互相了解、交流、建立管道。另一特色,是與會者有各種學術背景。主要的參加者,應是小鼠的病理學者。由於這個學門的新穎,這樣的人才非常稀少而且相當搶手。在此會中居然見到相當多的小鼠病理學者,讓我大開眼界,得以建立管道,知道以後有問題要找誰請教了。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基因轉殖鼠公司的負責人。全世界有能力建立基因轉殖鼠的公司屈指可數,我難得在此會議中見到這麼多。這些公司多半都只有一年左右的歷史,但是這些負責人都是從著名實驗室訓練出來,過去有良好的小鼠研究經驗。這也顯示了生物科技的特性,即年輕與衝勁。值得注意的是,韓國一家基因轉殖鼠公司也派出了三人與會,顯示出他們的雄心勃勃,拼勁十足。在各色學門之中,我的同行,分子生物學者,一反常例,反倒不是最顯著的一群了。

會議的內容多半是介紹性的,各國的代表說明他們從事基因突變鼠研究的經過。由於此學門太新,只有少數幾個機構,有初步的研究結果。但是,看得出未來的商機很高,所以雖然是純粹的基礎學術研究,卻吸引了不少業界人士參加。日本的RIKEN最是吸引人,他們的FANTOM研究成果,將小鼠的重要基因表型,一一解出,並且快速求得蛋白與蛋白的結合能力,一切自動化,已經發表多篇論文,引起大家的驚嘆。他們的主事者Hayashizaki博士在會議前兩週,才臨時通知大會他可以接受邀請。大會重視他的成果,為此大費周章,臨時通知所有與會者,提早兩小時到場開幕。看樣子,這樣的努力是很值得的。

德國的GSF也是另一小鼠突變研究有成的機構。GSF是德國的國家研究所,他們與慕尼黑的醫院合作,將良好的小鼠設備設在GSF研究所,而醫師與研究人員可以利用這些設費,從事小鼠表型的分析,已經找到數百種突變小鼠,算是起步較早的一個單位,很值得我們借鏡。由於他們的成功,這樣的研究,最近加以擴充,成為領導歐洲突變小鼠的研究中心。英國Harwell的突變鼠中心,著重在神經行為學的研究,也相當有成果。他們研究神經行為學的方法,已經被企業界採用,成為重要技術平台。

資料庫的建立是另一趨勢。幾乎所有的報告,都會提到資料庫的建立,並提供良好的網站給大家搜尋。我與幾位人員交談,發現在他們的生物研究室內,已經都聘有數位程式設計師,專門架設網站、建立資料庫。這也是我們一直想做,卻做不到的地方。如何加強與資訊工程人員的聯繫,聘到稱職的資料庫工作人員,將是我們未來的挑戰。另外,品質的控管,也是在大量自動化後,所必須面對的問題。過去從事精緻實驗的我們,不也曾不屑於面對這些問題。很明顯地,我們必須調整心態,從事不一樣的挑戰。

另一趨勢是儀器專家的加入。有位瑞典的Christian Spenger,運用核磁共振測量小鼠的尿液,再用統計的方法解出讀數是否正常,比目前的檢驗更加精準,而且靈敏。這樣的技術,已經由企業界使用。另外有一公司介紹他們的技術,是在一轉盤上面從事所有的反應,所需檢體數量很少,也達商業化的境界。我們中研院也想朝儀器的方向發展,將來應有一番激烈競爭。

在眾多新方向、新技術之中,感覺上仍是我的老本行:分子生物技術,最為成熟。美國德州Baylor College Dennis Roop教授,講解他製造出一種小鼠,可以隨心所欲,讓小鼠在任何部位,產生幾種人類的皮膚病,藉以研究皮膚病的病理、原因、與治療方法。他的方法成熟,幾達出神入化之地步,讓人歎為觀止。相信這樣分子生物學的操作,加上小鼠遺傳學的研究,仍會主導未來科技的發展方向。

本院共有七人參加這個會議,聲勢相當浩大,也引起一些注意。下一次的會議是第三屆,將於兩年後在日本舉行。希望到時候我們已經有一些成果,能提出有份量的報告,展現我們的科技實力。

 

風雨生信心�納莉颱風後的我見我思

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者 周紹明(Joseph P. McDermott

Day after day it was as if the image on the television screen was stuck: rain, rain, and more rain. At night one usually did not see it, but one nonetheless heard it, either as the splashing patter on the window or as the thunder crashing in the sky above. Then early Monday, just as I was going to bed, the lights went off, and stayed off for the next 36 hours. No light, no telephone, and soon no water: we had returned to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 have always heard that such moments show humans at their worst or their best. Come Monday simple fare was somehow cooked in the Chinese restaurant. Then at Tuesday lunch, some of the cleaners contacted the foreign visitors staying in the Academic Activities Center, and invited us all to share a lunch of noodles with them: chatter, sharing, and food. Later that afternoon a van drove up to the Center and unloaded, like Biblical mama from heaven, more bread than we could hope to eat in a week. And, most unexpectedly, that Tuesday night when we followed the reception desk’s instructions to go to the Western Food Dining Room for dinner, we found a restaurant cooking fine food, providing cold beer, and playing Mozart for our hungry ears. As we feasted, however, we heard more and more of the story of what had been going on outside this sheltered room, of the grave losses at Academia Sinica and the extraordinary damage to the fabric of this energetic city.

The news did not totally surprise me. Earlier that afternoon, when the rain had seemed to stop, I have ventured out into the campus and the town. I learned of two men drowned to death by the rushing flood. I saw mud everywhere floating like ugly soup or caking people’s hair, faces, and clothes. And, I saw scholars actively engaged in the rescue of their materials. The loss was incalculable. How does one restore decades of archival materials collected from around the world? How does one replace laboratory mice still being used for long-term research projects? How does one even replace a library?

These questions seem depressing, like the relentless pounding of the rain. Yet, everywhere I looked, the human scene was very different. Men and women, scholars and staff, were engaged resolutely in the act of rescue. They wore mud-splashed shorts and flopping beach sandals, their T-shirts drenched and their glasses dotted with mud. But, they went about their work with a resolute determination to save what could be saved. These men and women were not only committed to their work; they also, obviously, knew its importance. And so, as one watched the busy scene at institutes along the stream, the poor and sorry hand dealt them by a cruel nature was being overcome by the concerted acts of men.

That, when I return to Cambridge, is the image I shall retain most: not the rain or the mud, but men and women working together to restore their common commitment to learning. What is more fundamental to the meaning of a research academy?

秘書組三科補充說明:本文是英國劍橋大學St. John’s College周紹明教授(Joseph P. McDermott)所撰。周教授係本院與英國國家學術院(British Academy2001年學術交流合作之交換學者,於八月二十二日前來本院短期訪問六週。周教授訪問期間正逢納莉颱風襲台,親眼目睹本院遭受水患重創,因有感於全院上下一心救災故撰寫本文,給予本院精神支持。

◆◇學術演講◇◆

所別

時 間

地  點

講     員

講         題

數學

10/4()

16:15

本所

會議室

Prof. Ruan Zhong-Jin

Illinois Univ. at Urbana-Champaign, U.S.A.

Recent Development in Locally Compact Quantum Groups

10/5()

10:00

黃文婷女士

(國立中央大學博士生)

Faces of PolytopesI

10/5()

13:30

潘俊杰先生

(國立交通大學博士生)

Faces of PolytopesII

10/8()

14:10

吳慶堂教授

(高雄大學)

Price processes reflected in the prices of optionsI

統計

10/8()

10:30

本所

308

黃繼陞博士

The Chi-Square Works, Inc., U.S.A.

Genemetrics: A System for Bioinformatic Data Analysis

動物

10/8()

15:00

本所

一樓演講廳

馬堪津先生

(本所研究員)

就小菜蛾酯解酵素之變異及抗藥性之棲群分析(Cluster Analysis):看生物對環境所表現之適應力

生農

10/8()

14:50

本院化學所

A510

曾志正博士

(國立中興大學)

Basic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sesame seed proteins and jelly fig extracellular proteins

史語

10/8()

10:00

本所

文物館五樓會議室

祝平一先生

(本所副研究員)

知識與社群:明清之際曆算與醫學之比較

民族

10/8()

14:30

本所新大樓

三樓2319演講廳

Terence Turner

Cornell Univ., U.S.A.

Anthropology Enters the 21st Century: Anthropological Ethics, Scientific Fundamentalism and Indigenous Mobilization in theYanomami Controversy

10/9()

14:30

Jonathan Friedman

Univ. of Lund, Sweden

From Roots to Routes: Tropes for Trippers

近史

10/11()

10:00

本所檔案館

中型會議室

林滿紅女士

(本所研究員)

日本殖民時期台灣與香港經濟關係的變化�亞洲與世界關係調動中之一發展

經濟

10/9()

14:00

本所

B110

譚康榮先生

(歐美所副研究員)

Rationality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the Labor Market: problems and Prospects

社科

10/9()

14:30

本所

第三會議室B202

陳秀容女士

(本所助研究員)

多元文化與公民權:對Will Kymlicka理論建構的一種詮釋

語言

10/15()

10:00

史語所研究大樓

七樓703討論室

Prof. Warren A. Brewer

(本處訪問學人)

Sometimes Lek is 'blue': Measuring background factors in lexical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