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文◇◆ 由國際研究生學院談自由主義、競爭倫理與學術精神 經濟所副研究員 莫寄屏 ※本專欄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眾所周知,中央研究院計畫成立國際研究生學院,欲招收國際及 本地的博士生。此事有兩層意義。第一,這是中研院組織的一大創 新。學術研究與研究所層次的教學密切相關,但目前中研院人員只 能到大學兼課,難以發揮,又要來回奔波;長期而言,負擔很重。 第二,它象徵台灣學術水平有向外輸出的自信與實力。這個「自強 運動」似乎是中研院內部的事,因為就最敏感的經費問題而言,並 不對其他大學的預算有排擠效應。但據報載,此事大學界(校長及 百分之七十的教授)相當反對,以致教育部也有所為難。而明瞭內 情的人也都知道,這是件老案子了。早在吳大猷院長時期就想設研 究生學院,那時還只是單純的招收台灣本地研究生,也都因大學的 集體反對,未能如願。 此事牽涉頗廣,由淺近到較高層次,大致可分下列五點加以分析。 第一,產業競爭的層次。假設一條街上原有兩家麵包店,現在第三 家店計畫開張,如果請問原有的兩家店主及其伙計,必定不贊成第 三家設店。(另外也不免會有:「這店不會賺錢、店主會太累、對 顧客會招待不週」等等言不由衷,讓人發出會心微笑的論調。)這 是站在自己店家利益的本位立場,不願意面對競爭。但如果社會裡 所有新開張的店都必須得到競爭對手的同意,那社會也就不必談成 長了。 第二,各相關利益團體的層次。此事除了大學內部(校長、教授) 的意見外,也要考慮大學生及全國民眾的福祉。競爭帶來高等教育 的進步,讓優秀的大學生有更多種類的研究所可以選擇;而高等教 育的進步將對國家產生巨大的整體利益,這都是應列入考慮的。 第三,現代文明社會公共道德的層次。經濟學之父亞當司密斯在 1776年寫成其巨著《國富論》,倡言自由競爭為創造國家財富的最 佳途徑。此時他是道德哲學(moral philosophy)教授。這件史實 說明了:經濟學是以道德哲學為基礎發展出來的一門學問。從此之 後,公平競爭的運動員精神成為現代文明國家所最重視的基本公德。 比如說,考試作弊不被允許,因為作弊不僅是不誠實--那只是私 德部份--更嚴重的是它破壞了整個競爭體系的運作。另一方面, 如果某位學生願意開夜車準備考試,這當然對其他學生造成競爭壓 力,但其他學生不能阻止此奮發向上的作為,因為這是人家的自由 權利。 同樣的道理,中研院設立國際研究生學院並不在預算編列上排擠 其他大學,是內部的創新及奮發向上的作為。如果各大學因為競爭 壓力而加以阻撓,可說是不公平的競爭行為,似乎有違公德。(國 內常有「卡人」、損人不利己的內鬥文化。不知是否與我們「國技」 麻將中的扣牌技術有關?西方的遊戲如橋牌、球賽等,都講究團隊 作業,藉此培養公德。這是中西文化一大分際點。) 第四,學術分工與國家制度設計的層次。台灣研究人才及資源有 限,必須設置重點或中心,此原則基本上應是正確的。就總統府所 通過的中研院組織法而言,中研院為全國最高學術機構,但此種定 位大概並非為許多大學所服氣或認同,而其相對較充裕的預算也讓 人眼紅,因此意欲阻絕其研究生之人力資源,不讓其充分發揮學術 研究的功能,成為跛腳的學術領導機構。而「中研院並未負擔大學 教育,因此不應設研究所」這種論調觀點太狹隘,也根本違反了現 代社會的分工原則。(大學裡有些學系與研究所不也是分工合作嗎﹖ 大學裡研究所的教授又何嘗負擔了大學本科教育?而大學並未負擔 高中教育,是不是也不應教導大學生呢?) 在世界快速全球化的今日,國內菁英研究機構應放眼國際,彼此 合作,共同爭取國際上的學術地位。若眼光僅在台灣一島,互相牽 制,斤斤計較於一島內的名聲,恐怕有缺競爭風範。(因此,如同 台灣經濟發展的道路,國際化是實際自由化的最自然途徑。) 第五,國家整體活力的層次。自由、開放的競爭乃社會活力的來 源。如果既得利益階層把持利益,壟斷資源,阻隔競爭,將會造成 國家活力的衰退。Hayek的《自由憲章》、Popper的《開放的社會 及其敵人》;Olson的《國家的興衰》等等名著,其基本宗旨在在 都是在維持開放性的競爭體系,並去除任何壟斷性的企圖。如此思 想在歐美先進國家稍有見識的知識份子都耳熟能詳,都知道壟斷及 逃避競爭是極其忌諱的行為;因此當競爭來臨時,只能咬緊牙關說: 樂觀其成,以保持運動員的基本競爭風度。而在台灣高等學術界, 競爭者基於本位立場杯葛競爭,竟毫無顧忌,真是讓人扼腕嘆息。 更進而言之,上述五個層次環環相扣,有一中心理念貫穿其間, 那就是:自由主義(liberalism)。在此略述其旨意。所謂自由主 義,簡單而言,就是維持自由、公平、開放的競爭機制。而所謂「 公平」並非指競爭者的條件而言;絕非大家競爭的條件都相同,變 成平頭式的競爭才是公平。也不是指競爭後的結果而言;不是先由 主觀設定一些理想化的「公平」性質,然後硬要社會演化也要滿足 這些性質才是公平。這裡所謂公平,是指競爭機制運作的公平,是 競爭互動過程的公平。值得注意的是:自由主義絕不主張為所欲為 的自由;相反的,它對競爭者彼此的權利義務有嚴謹的界定。在界 定的範圍內,競爭者享有自由發展的權利,但絕對不允許跨越此界 線,侵略別人權益。所以,一方面它開放人性,勉人自立自強;但 另一方面它也節制人性,要求尊重他人。 上述自由主義乍看之下似乎卑之無甚高論,但它其實正是全世界 所有文明先進國家的「終極武器」。這是因為現代社會關係複雜, 而自由主義在最關鍵的「人我關係」處下手,解決方案切合人性, 乾淨俐落。而其他相關的理論,如社會主義,無能與之正面爭鋒, 只能成其輔佐。台灣近五十年來的快速發展與自由主義也有密切關 係。由於歷史及進化條件的因素,台灣的發展並非一開始就全面遵 循自由主義原則,而是由局部的「自由化」開始,再逐步拓展。台 灣的「經濟自由化」,在已故蔣碩傑院士等人的倡導下,在1950年 代開始起步實施,如今成績斐然。而台灣的「政治自由化」,眾所 周知,自1980年代開始在民間熱愛自由人士不畏強權的堅持下開始 實踐。在經濟、政治都漸上軌道之後,下一步的最關鍵發展,就在 學術與文化層次的提高。這方面,平心而論,台灣還有很長、很艱 鉅的路要走,但其實關鍵的改革也早已開始。 這關鍵的一步,就是「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其實也就是「 教育自由化」(另一貼切的名稱是「教育鬆綁」)。但這改革的範 圍主要只集中在中小學師生;而自由化的理念其實更應推廣到更高 階層的大學與研究機構,它的目標在陶冶培育出優秀、高層次的人 力資產(human capital)。這也是現代成長理論的核心理念。這個 工作做得好,台灣就可進入世界一流國家的境界了。 然而,如前所論,學術界仍有很艱鉅的路要走。以中研院法定的 學術領導地位,以兩任院長名望之隆,設立研究生學院一案,竟遭 到十年擱置。這真可說是台灣學術界「自由化問題」的典範(classic) 例子。這例子顯示出學術界碰到利益衝突時,其行為模式仍然非常 「世俗化」;而且此事樣本規模之大,可說學術界裡競爭風範已普 遍蕩然無存。似乎只要基於主觀的眼紅、嫉妒、看不順眼,或是利 益的稍微不和諧,就自認「理直氣壯」,可以任意越界去杯葛別人 的創新,壓制別人的發展,以此來保護自己的利益。歸根究柢。對 別人的權益缺乏一種基本的尊重;而且這種「蠻橫」,公開表達, 不知避諱。學者與學者之間如是,學術機構與學術機構之間亦復如 是。 傳統社會之大儒立足於世有三要件:道德、學問、文章;而道德 為首,文章為末,此中有其深意。這是傳統社會普遍尊重讀書人之 由來,也正是今日學術界及大科學家還代表某種「光環」的重要原 因。而西方社會也自有其傳承內在精神的深厚傳統,如宗教及前述 之倫理等。如今在我國,傳統文化被丟棄(往往等同於威權文化), 而掌握西方文化,層次恐怕還甚粗淺,以致價值體系兩頭皆無根, 瀕臨真空狀態。台灣正快速的由傳統社會轉型至現代社會。學術界 如果只是「高科技論文製造業」,其直接的經濟價值並不太高。而 如果遇到利益不和諧,學者們斤斤計較、互相爭奪這些微薄的「世 俗利益」,態度也甚粗俗,則是頗悲哀之事。學術界當然不應不食 人間煙火,脫離塵世;但應當有自己內在精神的層次。此事非關國 際名譽與獎項,但攸關學術界自己的格調、尊嚴與社會影響。(換 句話說,此事或許不關學術界的「面子」,但與「裡子」大有關係。) 缺乏內在精神是當前學術界很嚴重的問題。本文拋磚引玉,盼望有 心人、高明人士能共同思索、處理這個問題。 附記:本文緣起於在化學所的「與李院長喝咖啡」,因此本文如 有可取之處,主要應歸功於李院長的激發,以及化學所咖 啡的醇美。本文部分內容曾發表於《自由時報》(八十九 年六月二十日);也感謝院裡《週報》讀者的支持,鼓勵 我再多說幾句話。文成之後,不禁懷想起前年才過世的 Mancur Olson(1932-1998),謹藉此文表達對他的懷念 與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