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告欄◇◆ 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星際化學實驗室成立「國際天文物理聯網」 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李遠哲實驗室訂於今(八十九)年暑期舉 辦一場高中生「天文化學營」, 屆時歡迎全國高中學生踴躍參與。 相關資訊可上網查詢, 網址為 http://po.iams.sinica.edu.tw/~kaiser, 有關本實驗室成立之「 國際天文物理聯網」目的如下: 一、結合世界各地具有潛力與包容力的天文物理(astrophysics)與天文 化學(astrochemistry)研究團隊 二、建立研究星際物質(ISM, interstellar medium)、行星大氣(plane tary atmsphere) 中化學反應的國際合作研究計畫 三、交換彼此在星際物質與行星大氣研究與實驗的心得 四、結合各地實驗與理論的成果來建立一個有系統的化學反應資料庫 五、架構出發生在星際物質與行星大氣的化學反應模型 六、作為尋找星際物質與太陽系中未知分子的憑藉 七、建立未來太空任務(例如Cassini/Huygens等)鑑定未知分子的資料 庫 八、依照生成過程分類整理已知的星際及彗星分子 九、鼓勵研究團隊間成員的交流 十、舉辦定期研討會 十一、將此研究領域帶入學校課程與科普世界中 本聯網分為七個部門: 一、實驗 本實驗室模擬星際物質與行星大氣中的化學反應, 提供化學動力 、中間產物與產物等資料,另外也探討星際冰晶的表面組成; 李敬 萱教授進行的是冰晶中較高能量的離子撞擊實驗; 法國 IAS d'Hendecourt 教授進行的是冰晶紫外線的輻射實驗。 二、原子結構計算 理論計算氣相與固態化學反應中位能面、 產物、中間產物等資料 ,此乃進行實驗模擬的基礎。 現有下列研究團隊進行計算:日本立 教大學長村教授研究 CN 自由基的反應,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 Head-Gordon 教授研究與分子數目小於 4 與碳相關反應, 中研院 Mebel 博士則計算中間產物原子數 5-10 的反應, 美國喬治亞大學 Schaefer 博士則把重心放在大於 10 的反應上。 三、RRKM研究 第一與第二部分的結果將會由 RRKM 計算來處理, 可以得到更多 有關反應速率常數與產物比等資訊。 這方面研究由澳洲昆士蘭大學 Smith 教授與比利時魯汶大學 Peeters 教授來進行。 四、模型建構 前三部份結果將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 Millar 教授建構分子雲等 組成模型,此模型可以用來預測星際中各分子的比例。 五、觀測 由一至四部分構成的基礎, 天文學家可以依此尋找未發現的分子 與確定可能發生的反應。 本聯網觀測的主要人員是美國 NRAO 的 Turner 先生、中研院天文所秦一男博士與李太楓博士、國立中央大 學的 Lemme 博士、 台灣師大管一政教授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 Y. L. Yung 教授。 六、微波光譜 最後美國哈佛大學 McCarthy 博士會在實驗室中記錄尚未被發現 分子的微波光譜,這將對尋找這些分子有所助益。 七、教育 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