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迴響◇◆ 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吳成文來函 中央研究院第742期週報(於88年10月22日出刊),其中第11頁第 19題第二項問題,由於事涉本人,現茲將有關我個人之問題敬錄如 下: 十五年前吳成文先生回國時,曾對吳前院長表示,如果能提供足 夠的經費,生醫所五年內就能拿諾貝爾獎;不知現在的情形如何? (下略) 這的確是值得討論的問題。然而在未回應問題之前,個人先就自 己對科學研究的認知,提供一些看法,爾後再針對該問題,陳述解 答。 首先,我認為科學研究的目的,並非在奪得諾貝爾獎。科學家的 研究工作,除了探索新知的喜悅之外,更期望辛勤經營、創造的研 究成果,得以對人類社會有所貢獻;得獎固然令人欣慰,但非科學 研究的終極目的。 這個論點是我一向強調的。身為一位熱愛科學的研究者,我回國 後十餘年來,孜孜於建立台灣醫學科學的基礎架構,包括科學人才 的養成、學術制度的確立,與科學研究的發展等,更追求卓越的學 術精神,與國內許多科學研究者共同努力。 先闡明了個人對科學研究的態度之後,請容我回應前述中研院週 報的問題: 一、就問題而言,十五年前我尚未回國,我是1988年7月返台接任生醫 所籌備處主任的工作。 二、我從未對前院長吳大猷先生說過,「如果能提供足夠的經費,生醫 所五年內就能拿諾貝爾獎」。吳前院長為高風亮節的學者,我對他 相當敬佩,於此特別說明的原因亦在於這不曾發生的對話,對吳前 院長而言亦有失公允。 三、據我記憶所及,李遠哲院長於1994 年4 月立法院為陳傑儒委員陳 述,對「未來十年,中研院會不會有院士或研究員獲得諾貝爾獎」 之答詢,刊載於立法院公報,媒體亦曾深入報導(請見4月10日至4 月23日兩期「新新聞」週刊)。李院長的答詢也只提到「本院目前 確有很多表現良好的院士,因此,中研院院士、研究員能在未來十 年內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相當大」。由於該段對話引起媒體廣泛的 討論,「新新聞」週刊記者曾採訪我個人的意見,我在受訪過程中 一再強調科學研究之態度,以及在國內建立良好的研究環境,俾使 優秀的研究人員得以全力發揮的重要性,並不曾說及任何有關可以 獲得諾貝爾獎之話語。 身為中研院院士,最期待的便是中研院研究水準的不斷提升,我 在生醫所七年之中目睹所有院內同仁為追求卓越學術所做的努力, 至今仍感念在心。但是,本次中研院週報未經求證,而刊登出我個 人所云等等,令我有些許的遺憾。幸而李院長善意的給我機會,由 我回答此問題;在此更感激李院長,讓我得將個人對科學研究的淺 見與觀點暢談出來。衷心期待與我所熱愛的中央研究院,共同來耕 耘這塊學術的園地,為它澆灌出更璀璨的二十一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