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心得◇◆ 在台灣開發血漿製品計畫之歷史沿革與現況 生物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劉德勇血漿製劑是重要的生 物技術產品,為醫療系統所不可或缺。目前國內血漿製劑完全仰賴 國外進口,每年花費超過新台幣十二億。由於近年來愛滋病逐漸蔓 延,確保血漿製劑之安全亦成為重要而複雜之課題。因此,基於血 漿製劑安全性、經濟性與供應穩定性之考量,我國應尋求自給自足 之道。 「血漿製劑自給自足」是世界衛生組織推動之政策。中央研究院 及中華血液基金會深信我國應該而且有能力達成自給自足的目標。 基於此信心,以及行政院衛生署、國家衛生研究院、經濟部之全力 配合與支持,中央研究院及中華血液基金會同仁在過去三年中攜手 合作。最近在政府各相關部門之鼓勵下,一家新的公司─世信生物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為執行任務之事業體。今天,我們與我 們的夥伴─中華血液基金會與蘇格蘭國家血液服務中心(Scottish National Blood Transfusion Service, SNBTS)─共同宣布我國「 血漿製劑自給自足計劃」正式開始。 中華血液基金會是非營利性之財團法人機構,成立已二十四年在 國內配合國家醫療政策,從事血液採集,提供血液產品,以服務國 人;近來年更積極致力於血液研發工作。蘇格蘭國家血液服務中心 是蘇格蘭的政府單位。世信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則是國內最大藥 品公司─永信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之轉投資公司。未來法國 HPPS公司、政府各相關部門及研究單位,也會提供研發與技術支援 ,以確保本計劃成功,使全國病患對血液製劑之需求不虞匱乏。 本計劃與蘇格蘭國家血液服務中心之技術合作,已得到蘇格蘭議 會與我國血液製劑委員會之同意及支持。本計劃分為委託加工期及 設廠期兩階段。在委託加工期製成血漿製劑後運回國內,供臨床醫 療輸用。國內收集之原料血漿運至蘇格蘭國家血液服務中心處理, 操作過程依照我國衛生署及英國醫藥品管制局(Medicine Control Agency)之規定進行。第一批血漿已於今(1999)年三月初運往蘇 格蘭,血漿製劑預計於今年九月在國內上市。 初期委託加工之血漿製劑,包括有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靜脈 注射劑、高純度第八凝血因子、高純度第九凝血因子及第九凝血因 子複合體。這些產品可以治療嚴重傷害(如trauma)、傳染病與不 正常之流血不止。近年來,因為世界性的缺乏血清白蛋白及免疫球 蛋白,國內亦有供不應求之現象。委託加工之血漿製劑可使國內病 患及早受益。 在委託加工時,同時展開國內血漿製劑廠之設計與營建。預計西 元2001年完成一座最先進之血漿製劑廠。該廠一年可處理三十萬公 升血漿,國產血漿製劑可望於3~5年後達成自給自足之目標。未來除 了生產傳統血漿製劑外,世信也會開發其他醫療用生物製劑,提升 國內生物技術產業。 1865年,畢業於蘇格蘭愛丁堡大學醫學院的Dr. James Maxwell來 到台灣。這是台灣接觸西方醫學之始。Dr. Maxwell在台南建立的醫 院,到今日已成為擁有五百床的現代醫院,是台灣最早建立而仍在 服務病人的醫療院所。另一位蘇格蘭愛丁堡大學醫學院的畢業生─ Dr. David Landsborough則於1896年在彰化開了一間診所。Dr. Landsborough的兒子也是醫生。當1981年第二代的Dr. Landsborough離開台灣時,當年的診所已成長為擁有1450床的大醫 院。今天我們和蘇格蘭SNBTS的合作,開啟了台灣發展生物技術產業 的新一章。從台灣醫學演進史看來,我們與蘇格蘭的關係極富歷史 緣份,值得一記。 附記 Maxwell醫師到達台南一年後,便邀請一位同鄉與他在高雄合開診 所,就是蘇格蘭Aberdeen畢業的Patrick Manson醫師。Manson醫師 當時擔任由英國治理的高雄海關之社區醫師。一年後,Maxwell醫師 回到當年為台灣首府的台南。而Manson醫師則繼續留在高雄擔任社 區醫師,六年後才轉赴福建省廈門市。曼森氏血吸蟲即是Manson醫 師於高雄發現、命名的蠕蟲。十二年後,Manson醫師轉任香港並協 助創設了一所醫學院,即為現在的香港西醫書院。這所醫學院的第 一屆畢業生中,第一名是國父 孫中山先生。Manson醫師後來英國 政府封為Patrick爵士,並協助成立了倫敦熱帶醫學中心。 1896年10月,國父 孫中山先生在倫敦被滿清政府的人員綁架, 史稱「倫敦蒙難」。Manson醫師得知此一的消息後,協同在香港西 醫書院之同事James Contile醫師(即為我們所熟知的康德黎醫師) ,通知英國政府合力營救囚禁於當時中國大使館內的 孫中山先生 。1896年10月23日,孫中山先生被順利釋放,自此改寫了中國的歷 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