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討會◆◇ 跨所(處)學術活動--中山橋問題的多元思考 時  間:元月廿七日(星期三) 地  點: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圖片巡禮:15:00~17:00 座 談 會:15:20~17:00 圖片展覽:會後自元月廿八日(星期四)至二月六日(星期六) 假本院學術活動中心一樓大廳 主辦單位: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中山橋,一座六十七年間負載無數車水馬龍、貴庶行腳與多重記 憶的橋,再度面臨被拆除的危機。中山橋的存廢問題,自一九九二 年以來即引起公眾與學者專家的關心。有人力主中山橋非拆不可, 否則將危及人民的生命財產;也有人大聲疾呼:拆除中山橋無異於 毀掉無可替代的人文資產。在這兩種對立的看法裡,相信大多數的 人,感到迷惘,也感到不安──當怪手以雷霆萬鈞之勢重擊中山橋 的剎那,是不是某種珍貴無可彌補的東西將一去不返?再要反悔也 來不及了?對此,我們認為:與其讓不安困擾我們,不如回頭看看 中山橋是怎樣的一座橋。認識中山橋及其可能的多種意涵,或許能 幫助我們思考中山橋的問題。 了解一座橋,橋本身的歷史是最基本的。現在的中山橋,原名明 治橋,於一九三○年建造,一九三三年完工,是當時最先進的鋼筋 混凝土橋,橋墩作三環拱狀,造型典雅。此橋的前身,是座同名的 鐵橋,於一九○一年完工啟用,上有桁架,兩旁人行道有扇狀鏤空 雕花欄杆,附近居民習稱之為「吊橋」──實則並非吊橋。它的姿 影存留在前輩畫家郭雪湖的名作「圓山附近」一圖中。以此,就橋 樑交通而言,中山橋前後有九十八年的歷史。直到民國七○年代, 明治橋/中山橋是台北市跨越基隆河通達北郊的最重要通道。除了交 通的功能,在不同的階段,不管是明治橋,或是中山橋,都曾經是 圓山人文景觀的地標。 長久以來,明治橋/中山橋是首府第一橋,人們對過往歲月的記憶 ,上自國家大事,小至個人私事,都曾以它為中心。作為兩個時代 的政治象徵之一環,它曾經是台灣神社的參拜聖路,也是光復後國 賓上圓山飯店必經之橋。然而,作為一座具有時代建築之美的橋, 又是圓山佳景的要素,人們對它的記憶,是多樣的、層累的;尤其 是對圓山周邊的居民與過客而言,它承載了庶民生活的諸多回憶。 結構堅實的橋,生命不是短暫的。明治拱橋雖然是日本殖民政府所 建造的,但由於稱作中山橋的歲月遠遠超過稱作明治橋的日子(半 世紀對十餘年),人們對此橋的記憶,不能不說是跨越時代、跨越 族群,也是跨世代的。 我們知道,中山橋應否拆除,牽涉到許多複雜、互相糾結的問題 ,包括水利防洪、河川整治、歷史文化、生態景觀、都市規劃、土 地開發等。從過去關於中山橋存廢的討論中,我們感覺相關單位在 制定決策時似乎有科技掛帥的傾向,思慮或欠周延,而相關學科之 間也鮮少直接對話的機會。有鑑於此,本所在這次以中山橋為主題 的跨所活動中,特地邀請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一起來討論中山橋 的問題。 本次活動分成展覽與座談會兩部份。作為歷史工作者,我們從人 文的角度出發,嘗試了解中山橋及其相關問題。此次的展覽有四個 主題:一、中山橋在各個階段的面貌及其文化意涵,二、中山橋的 「沒落」,三、近年來有關中山橋的論爭,四、中山橋的願景。此 外,我們也商借展出四幅中山橋的懷念繪畫。在座談會方面,我們 邀請專家,試著從工程與防洪(蔡丁貴教授)、整體性治水(崛入 憲二教授)、歷史文化(黃蘭翔教授),以及未來願景(黃承令教 授)等角度,來討論中山橋的問題。 認識中山橋,只是個開始。有人說,圓山附近的景觀已經醜陋不 堪,橋的丰采不再,失去保存的價值。對照舊圖片,我們的感覺更 尖銳深刻。但是,何以美的會變醜,不也是我們應該省視的問題嗎 ?這是唯一的一條通往過去與未來的路嗎?讓我們一起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