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隨筆◆◇ 翻譯與研究院 民族所助研究員 余伯泉 翻譯之1:研究「爛」路不見了  ̄ ̄ ̄ ̄ ̄ ̄ ̄ ̄ ̄ ̄ ̄ ̄ ̄ ̄ 研究院週報637期,刊出「研究『爛』路二段到了」與「研究院路 名英譯:何妨用意譯」(鍾邦柱)兩文後,九月三十日(去年)聯 合晚報亦刊出「中研院前有條研究爛路」。市政府民政局得知後, 隨即請交通局立即處理,將二段的路牌改為「Academic Rd.」。筆 者發現後有點納悶,查詢的結果原來郵局外文手冊將「中央研究院 」翻譯成「Academic Sinica」,而不是「Academia Sinica」。經 過一番溝通與爭取後,市政會議已於今年四月十四日正式通過研究 院路為「Academia Rd.」,一段的研究「厭」(ian)路牌亦將更新。 未來台北市第二世界貿易中心前面將有一條具有古典學術意涵的「 Academia Rd.」。Academia係柏拉圖講學的一處林園,以傳說中的 英雄Akademos命名。至於鍾邦柱小姐建議的「Academy Rd.」也是相 當可行的做法,只是也有同仁建議在美國人的用法裡面,「Academy 」尚包括私立中學、馬術學校、警校、軍校等意涵,不如維持與本 院目前院名一致的典雅用語。 翻譯之2:Academia Sinica或Academia Taiwanic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許多人往往認為翻譯只是符號轉換的小事一樁,然而這種被人輕 視的「小事」卻常常造成龐大的嚴重後果,正如同一些細微容易被 忽略的研究現象,卻不小心導引出重要的研究突破。例如台北市街 路譯名系統的高度混亂,隱藏著注音符號與羅馬拼音系統的戰爭, 這個高度複雜的戰爭又直扣五四運動傳統與現代的爭議,並非單純 的語言學問題。近日李院長與台大校長等人赴北京大學百年建校會 議,為了「Taiwan與China」的名稱逗點,引起社會爭議,各持一見 。據悉「Academia Sinica」的「Sinica」係指中國,很多人不認識 「Sinica」這個字。其實我們已經到了可以「正名」的時候,「 Academia Taiwanica」比「Academia Sinica」的定位清楚多了。或 者「Taiwanese Academia」、「Taiwanese Academy」等都是可以考 慮的譯名。 國內期刊過去僅有兩種進入SSCI(社會科學引用索引),其一是 「Acta Psychologica Taiwanica」(楊國樞副院長曾擔任過三年的 主編」,未料一九八四年該刊改名為「Chinese J. of Psychology 」,然後因故脫期就被SSCI除名了。筆者曾建議改名為「Taiwanese J. of Psychology」(或其他名稱),重新向SSCI申請,但台灣的「 中國心理學會」似乎仍然希望以「Chinese J. of Psychology」的 名稱重回SSCI,我衷心地祝福他們。 翻譯之3:翻譯康德經典不如一篇書評  ̄ ̄ ̄ ̄ ̄ ̄ ̄ ̄ ̄ ̄ ̄ ̄ ̄ ̄ ̄ ̄ ̄ 最近人文社會各所主管會議訂定「新聘、續聘、升等的著作目錄 格式」,詳細區分十種可辨明的學術績效,從第一類「學位論文」 至第十類「學術書評」,但卻缺漏「學術翻譯」,於是撰寫一篇書 評的學術績效將高於翻譯一本康德經典!﹖假設這項制度真的實施 了,那麼研究院最好正名為「Academia America」,才能夠彰顯拼 音文字社會優越於方塊文字文明的「正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