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交流◆◇ 推倒阻隔個人與社區間的心牆 (作者: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黃寬重) 那天,我和社區的義工朋友,參加由全景映像工作室與都市改革 組織合辦的「拜訪社區」影像座談會之後,心中有很深的感觸。 「拜訪社區」是全景映像工作室紀錄北台灣社區的活動,「中研 社區」有幸被選為十三個報導的對象之一,經過近一年的拍攝,終 於在華衛新聞台定期播放。為了分享不同社區之間的經驗,由這二 個組織在紫藤蘆舉辦一系列座談會,希望藉著這樣的交流,對社區 工作的方法提出反省,並擴展工作者的視野。 參加座談會的人,除本社區之外,有崔媽媽服務中心以及從報紙 上得知消息而來的熱心朋友。在交換意見中,我們感受到外界對中 研院及中研社區的期許。這種期待,有些固然陳義過高,難以達成 ,有些則頗為實際,只要同仁有心參與就能實現的。 本院的同仁,在高標準的社會及自我的期許下,從事研究,形成 了莫大的壓力。在這種學術的氣氛下,研究成為大部分同仁一生的 志業及生活的主體,日夜於茲,全力以赴,除此之外,都是次要的 ,甚至是可有可無的事。長久以來孤寂的研究生活,使得同仁們被 視為孤立於台灣社會之外、不食人間煙火的知識分子。 近幾年,本院與中研社區面對整個社會的急遽變化,在凝聚內部 力量,加強對外溝通、聯繫,改善與鄰近學校、鄉里的關係上,做 了許多努力。不過認同的人雖多,參與的人卻少,以致成績僅差強 人意而已,探尋其因,似乎有一道無形牆梗在同仁的心中。 同仁們築起這道心牆,無非認為參與社會服務,會影響其學術研 究。有這種看法的人,一部分以為參與社區或社會上的事,就會沒 完沒了,難以脫身,耽誤了自己的研究大業。另外有部分人,習慣 冷漠或過於功利,以致不願對社區做過多的付出。於是,中研社區 重新出發以來,社區組織在制度化和數十位熱心義工(大部分是媽 媽們)努力下,看起來欣欣向榮,但就社區居民的參與率而言,仍 然不是很成功。 其實,在研究之餘,挪出一小部分的時間,走出家園,參與公共 活動,不僅可以紓解研究的壓力,認識鄰居,結交到好朋友,有助 於守望相助外,也可以激發新的研究議題,內心的喜悅不亞於研究 的創獲。時間一久,社區、院區的人彼此熱絡了,有了共同關心的 生活議題,則以往對院區、社區乃至社會的冷漠與疏離感,會被熱 情相恤、彼此關懷的社區意識所取代的。我們和生活的土地、鄰居 才有一體感。 締造卓越的研究成果是本院同仁共同責任。院內的同仁,在學術 上貢獻心力之餘,也有人因能力、身分之故,扮演社會的良心及意 見領袖,成為社會的重要代言人。除此之外,每一個人如果能推倒 築在心中的圍牆,放下身段,走出研究室或家庭,撥冗為本院、社 區乃至社會上的公益活動,貢獻一己之力,相信可以豐富自己的生 活,也讓本院有更多的人力資源,推動回饋社會的活動。 「參與」是推倒心牆的第一步。我們期盼的是每個人都有一顆關 懷和參與的心,而不在乎投入時間的多寡及角色的輕重;時間充裕 、有組織領導能力的人,多盡籌劃領導之責,研究負荷較重的同仁 ,則能利用餘暇的時間,以愉悅的心參與實際活動,相信都會有豐 碩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