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迴響◆◇ 中研院必須獨立自主授予研究生學位 每次有華人得諾貝爾獎,國人立即熱烈探討我們是否也有能力醞 釀出國產得獎人。當然,其中有不少箭頭指向中研院,追問到底這 個國人心目中的最高級研究殿堂,有多少希望能滿足國人期望。當 然,答案到目前為止並不樂觀。事實上國家的科技發展,並不一定 要靠諾貝爾獎,但卻需要有全面性而高水準的人文及科技的研究成 果。此成果固然是每位研究人員的責任,但科技研究,並不是種野 草,它需要肥沃的土壤,才能期望長出甜美而結實累累的成果。 高水準的研究成果,需要有一定的條件配合。除了良好的經費申 請制度,合理而標準一致的升遷,持續的評比,以及配合度高的行 政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高水準研究人力的穩定供應。尤其在某些 工作量大,需借重高級人力的研究所更形迫切。而此人力之招攬是 目前中研院的最大弱點,追根究底,其主要原因是無法自行招收研 究生及授予學位。 中研院在大陸時期,即能授予學位,不知何時已自廢武功。我們 的鄰國或地區之類似大小研究機構,如大陸之中科院,韓國之KAIST ,新加坡之分子細胞研究所(IMCB),都自授學位或至少有穩定可 靠的研究生來源,為何在她國如此天經地義的事,在我們卻只是一 個夢想?也許有人認為中研院是如此高級的研究機構,我們應採用 博士後研究員,不過博士後研究員來源有限。更困難的是,雖然博 士後研究員供不應求,但今年研究院的博士後申請案,因為預算的 限制,每3 案只有1人通過。中研院正式給博士後名額才2-3年光景 ,通過率已如此低,顯然無法成為研究主力。事實上博士後研究員 之通過率要升高也不太可能,因為其薪水遠高於博士、碩士班獎學 金好幾倍,長遠來說研究院勢必無法大量擴充此種經費。亦即此種 名額將限制在全院每實驗室遠低於一個名額的水準,無法成為研究 主力。何況博、碩士生不但水準不差,而且所需經費較低,不會為 找工作而一直分心,而且研究期間較長,研究工作更容易照預期進 行。 研究院一直有個顧慮,若中研院設研究所,則中研院之位階就低 於教育部?此事顯然不至於發生,固然我們的一切教育行政、學位 授予要照教育部規定,研究院仍然是研究院,研究水準不會因而降 低。我們試看國防部有多少院校,此些院校之運作固然要合乎教育 部規定,學位也由國防部及教育部共同授予。但國防部也不會因此 淪於教育部之下。現在連民間都可辦校,被質疑不合教育體制的森 林、開放教學都可辦理,空中大學可授予學位,大學也准予開放教 學而授予學位。只有研究陣容超強,而且幾乎每位研究員都有教學 經驗,很多人都在開課,也擁有教授、副教授資格的中研院不准授 予學位。這明顯是我們自我設限,而非客觀環境不許可。 目前很多研究員花在開課的時間並不比大學教授少,因此設研究 所並非額外負擔,反而學生、老師都可大量節省往返各大學的時間 。本人不知院內各所招收研究生之意願如何,據說有些所並不覺得 有此需要,如果如此,也可讓急切需要人力的研究領域先附設研究 所。如此,由於所數少,並且因而吸收的學生相對不多,則對國內 研究所生態的衝擊也比較小。實際上,院內已有些所其學生人數已 遠超過各該所的正式編制員額,表示這些人確實有存在的必要,而 且是研究主力。但其得來,反而引起各校更大的不快,因為這些人 都是從各校之個別所以各種方法引入,衝突更明顯而直接。 中研院設研究所不但是需要,而且合理。因為我們是「研究院」 ,當然理應招收「研究生」。研究生本來就以研究為主,和中研院 宗旨十分符合。中研院設研究所固然會和大學有所競爭,但學術研 究本來就是一個水準的比較與競爭,只要合理運作,競爭會促進水 準的更進一步提升。現在連大陸都將大量招收台灣學生,中研院能 容納的學生人數與留學國外的學生人數相比,微不足道。何況很多 本來想出國的學生,若有機會留在中研院,則並不見得會出國。 目前最不合理的就是中研院不能授予學位,束手束腳,如何競爭 ?很多人都說人生本來就要克服困難,那有一切都順當如意。此話 固然不錯,但中研院要競爭的是國際級的頂尖研究,一個國際級的 選手,再厲害也不可能綁手綁腳去跳高、跳遠、賽跑還能領先。如 果研究院還要爭取世界頂尖的研究水準,而不在行政上鬆綁與配合 ,每個研究員變成只能比誰兼任的大學多,兼任的大學好。能到好 大學兼任,得到好學生並且做出好研究成果的機率就高,則將沒有 機會往上衝。科技講究突破,雖然守成、穩當的行政措施相當重要 ,但不能長期刻意忽略科技研究之高度變動性、時效性及領先性的 絕對需求。 分子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趙裕展 (*本專欄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