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文◆◇ 朱棣文先生得獎的感想 (*本專欄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這陣子,朱棣文先生榮獲一九九七年諾貝爾物理獎的消息,讓此 間的學術界人士欣喜若狂,簡直像是在慶祝「中華民國在台灣」的 一位傑出公民得獎一般,然而我個人並不感到有什麼特別值得高興 的地方。兩個理由:(一)瑞典皇家學院頒獎的對象是美國人朱棣 文(他自己也是如此認同),而不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朱棣文,真 正應當高興的是他在美國的親友、同事;(二)朱先生的全部學術 研究工作都在美國完成,我們只是封他一個院士頭銜而已。如果有 辦法探知所有華裔的美人(或其他國人)的學術行情,凡是有希望 拿諾貝爾獎的統統先封為院士,相信我們可以過一陣子就享受一次 「自我膨脹」的快感,拿別人的成就往自己臉上貼金。 我的嘲諷其實是帶著感傷和無奈。台灣的學術研究環境和制度沈 痾積弊已久,想產生諾貝爾獎得主恐怕尚是痴人作夢。有人請教朱 先生如何改進台灣的學術研究,他似乎答不出什麼具體建議,也許 和不少長年旅居海外的中研院院士一樣,他並不十分瞭解台灣;不 過他倒是提到一個普遍有效的原則,那就是師生之間共同討論和探 討的良好風氣。這種風氣在國內各大學十分欠缺,而在中研院則不 可得,因為這裡沒有大學研究所。以國內一流的研究學者自居的中 研院研究人員不但沒有機會培養優秀的年輕後進,也無法得到教學 相長的好處,朱先生的這個意見對我們真是一針見血啊! 為什麼中研院無法設立大學研究所呢?這些年來贊成與反對的聲 音都不小,可是我覺得反對的理由並不能說服我。有一個理由聽說 是國內設有研究所的大學,擔心他們的研究所會在「中研院大學研 究所」的優勢競爭下衰退。我擔心這樣的保護主義心態恐怕會對台 灣的學術發展形成很大的阻礙。無論如何,一件似乎可以確定的事 情是:中研院若無法成立大學研究所,沒有優秀的學生相互切磋, 我們的研究人員得到諾貝爾獎的機會恐怕相當渺茫矣!(註:雖然 有若干與大學合聘或合作的辦法,其成效並不理想,因為我們是客 席,是在大學方面有需要的時候才用得上的,而且對教學政策毫無 置喙之地。) (生醫所研究員鄭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