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一個原則問題 (*本專欄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很多人選擇在解嚴後回台灣工作,因為解嚴後才會有開放的社會 心態,使每人各盡其長來做合理的改革與建設。楊康寧就在這樣的 年代背景出現於我們的圈子裡。他的小辦公室變成腦力激盪的聚會 定點。「這個不應該,要改。」他常以他的廣東國語邊說邊搖頭。 現在生醫所的同仁正在適應一個新環境:一個沒有他特有的幽默 、溫暖、才氣、與理性來陪伴的環境。不過該做的還是要做,秘書 及行政人員正在研讀公務人員福利的條例。「假如家人沒有中華民 國的國籍,那就沒有撫卹金。」管人事的張小姐解釋著。聽起來像 是一條需要修改的規定。 撫卹的本質不超乎兩種性質:「福利」或「救濟」。假如撫卹金 是「福利」,那員工福利可因工作能力與資歷之不同而異,卻不該 與家人的國籍有關。雖然一個國家有權決定某種性質的工作不聘用 外國人,但在可任用的範圍內,同等級職位的工資與福利就不可因 家人的國籍而異。假如撫卹金具有「救濟」性質,那當然更不分國 籍了。台灣人近年來有各種官方與非官方的管道,對海外提供人道 援助。以此精神類推,那我們更不需要計較已故同事的家人是否具 中華民國的國籍了﹖ 「這是一個原則問題。」再次套用楊兄的常用語。 既然在我的認知邏輯領域內,找不到一個可以支持以國籍來決定 有無撫卹金的原則,況且此條例對我而言,象徵著一種狹窄或不盡 文明的社會心態,有修改的必要。假如我的認知與多數人有相當的 差距,也請院內研究社會福利或其他學門的同仁提供專業或另類觀 點與考量來做為參考。 (此文撰寫於痛失好友楊康寧並懷念他那正直開闊的博愛境界之際 ,純屬原則性的討論,與其家人之實際國籍無關。) 生醫所副研究員 何美鄉 編按:本刊上期(641)〈讀者來文〉刊登之「懷念康寧及他的 "Science News"」感人文章,執筆人是生醫所副研究員嚴仲陽博士 ,作者把自己及同仁對楊康寧博士的懷念表露無遺。對於楊先生的 遽逝,同仁均深以為憾。本刊上期因臨時增加消息版面,致不慎將 該篇作者名字疏漏,特此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