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教育部國家講座得獎人彭旭明教授訪問記 (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甘魯生) 第一屆教育部國家講座得獎人之一彭旭明教授是本院化學研究所 研究員,台大合聘。雖然實驗室常設在台大化學系內,但曾任李院 長特別助理,並熱愛網球,所以是院區常客,相信大家對他並不陌 生。此次欣聞彭教授得到了第一屆教育部國家講座,可喜可賀。週 報計劃出一篇特別報導以示祝賀之忱。由於作者也在化學所工作, 所以受命客串記者。以下訪問紀要。 問:請問得獎的感想。 彭:當然是很高興啦。我覺得對我的工作是一種肯定,一種鼓勵 ,對我本人而言是一種鞭策,我將來的教學和研究不但要保持並且 要超過現在的水準。雖然教育部已將這講座分成四大學門,同時頒 贈給十二位教授,但我覺得以化學一門就有許多教授夠資格獲獎。 我之能受到評審委員的青睞,也覺得十分幸運。 問:請問對當前的化學研究的看法。 彭:基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有機和無機的合成,不論你研 究什麼,總得先把化合物合成出來吧?但在選題上可以顧及應用方 面,比如現在相當熱門的醫學生物化學及材料化學。 問:請問對當前教育的看法。 彭:最近炒得很熱的新聞是教科文預算下限的問題。教育是重要 的,影響深遠。以美國加州來說,教育經費一再緊縮。現在用在監 獄的經費比用在大學的還多。如果不投入經費,把所有的學生帶上 來,任他們自生自滅,行為極易產生偏差而誤觸法網,社會將付出 的成本更大。(作者註:本文即將定稿之際驚聞竹東少女被凌虐至 死案件,施暴者是十多位輟學青少年。)所以政府一定要投入相當 的經費。另外政府應該要支持研究工作。現在研究的人口仍嫌少, 題目也不夠普及,許多社會的災變近因是人為的疏忽,遠因是研究 不足導資訊不良。 問:現在評鑑教授大都以研究的成果來考量,能不能以教學成績 得國家講座? 彭:當然可以。教授有三件任務;即教學、研究和服務。一位教 授要把三件事都做得十分傑出,不是件易事。若能把其中一到兩項 做得很好就很傑出了。就算是教學,也不能光上上課,在課堂上把 書教好就算好了,要研究新教學方法,寫新的教科書。在台灣好的 (化學)教科書非常缺乏,非常需要人來寫。服務也一樣,如果能 和社區或環保結合,有許多的研究發展的工作可做。 問:請問對年輕人有什麼建議? 彭:我倒不一定要他們都來學化學。無論那一行,都要敬業。在 本行中力求卓越。將來工商業的社會是個人要對自己負責的。在志 向方面的格局也不妨大些。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高中生在國際化 學奧林匹克大賽中今年得到第二。如果把參加者所得的名次加起來 ,我們比第一名還在前面。大陸卻退到第七。這是因為有一題實驗 題是微量分析,許多參賽者得到零分。我們的成績好相信除了同學 們認真學習,許多同仁努力指導之外,我們的學生能接觸到精密的 儀器也有關係。現在的大環境不錯,學化學也是很有前途的。希望 年輕人能加入我們的行列,共同努力。 問:最後請問有沒有自我期許或對同儕的建議。 彭:要挑戰新的領域。最好構想的格局要大些,並不一定在一年 內完成。當然資淺的研究教學人員比較難辦到,因為有升等的壓力 。研究的成就好壞不易論斷,數論文篇數還是大家易於接受之法。 不過資深的同仁不妨考慮一下。另外實驗室之間的合作也很重要, 希望國內幾間大實驗室互相支持為一個大題目共同努力。(有關國 家講座消息請見本報第640期) 彭旭明教授小檔案 民國三十八年出生於新竹市。國立台灣大學化學學士;美國芝加 哥大學化學博士。德國馬普科學院訪問學者;日本分子科學研究所 訪問學者。歷任台灣大學化學系副教授,系主任;本院化學所所長 ;中國化學會會誌主編;國科會研究彙刊主編;李院長特別助理。 現任本院化學所研究員;台灣大學化學系教授。民國七十二年得德 國鴻博獎學金;八十年得中山學術著作獎;八十一年得中國化學會 學術獎章;民國七十五,七十七,七十九及八十二年得國家科學委 員會傑出獎(共四次),更在八十四年為國科會的特約研究。八十 五年得教育部理科學術獎;同年亦得侯金堆傑出榮譽獎;以及現在 的教育部國家講座。彭教授的研究偏重於晶體結構,在過渡金屬錯 合物的合成及結構方面有極具開創性的成果。最近的題目是線性多 金屬之複鍵;設計新型配基,合成線性三金屬,五金屬及七金屬之 新錯合物,開啟研究金屬-金屬複鍵之新頁。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約三 百餘篇論文。彭教授夫人林遵遠女士亦為化學博士,現任教於東吳 大學化學系。有公子二人,長公子之皓克紹箕裘,就讀於台大化學 系,次公子之翰就讀於師大附中高中二年級。美滿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