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法實錄◆◇ 訪法紀行之一 實驗室見聞摘錄(中) 化學研究所甘魯生 (五)生物有機實驗室(續上期) 另外Goeldner教授對接受體acetylcholinesterase非常有研究。 這酵素可以切斷神經傳導物質acetylcholine。其速率非常快,每秒 鐘可達20,000個。這麼快怎麼去觀察受質和酵素結合的情形呢?方 法是先將原受質作用的部份保護起來(Goeldner教授稱之為cage) ( J. Org. Chem., 1996, 61, 185;Angew. Chem. Int. Ed. Engl., 1997, 36, 398;Biochemistry, 1996, 35, 10854),換句 話說是合成一受質衍生物。這衍生物受光之後把受質釋放出來。到 此問題是解決了一半。剩下的是找一個很快的偵測方法。否則受質 一放出就立刻作用掉了,還不是白費勁?方法就是time-resolved crystallography。它利用同步輻射產生的強大光束,能在1 nanosecond中把晶體的繞射數據全完成(Cruickshank, Helliwell, Johnson, 1992 Time-resolved macromolecular crystall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 nanosecond比 acetylcholinesterase的速率要快約五萬倍!所以它可以忠實的紀 錄整個反應過程。只要將cage受質和acetylcholinesterase一同結 晶,在取晶體結構數據時不時閃光就行了。這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得 力一位大陸來的博士後-彭玲的學養和努力。 (六)核酸三螺旋實驗室,主持人是Jean-Paul Behr教授,早在一 九五七年就証實有核酸三螺旋結構存在了。但直到約十年前發現寡 核酸鏈也能成三螺旋之後開始為人重視,當第三條核酸鏈被証實是 嵌在 DNA 雙螺旋的大溝(major groove)中後,就變得更熱門。理 由很簡單, DNA的大溝是和各種酵素作用的地方。如果先將基因內 重要作用的地方加第三條核酸鏈之後使之成了三螺旋,那麼不就不 能和酵素作用了嗎?比如說我們可以用此方法不讓某段基因轉錄。 如此可以控制生物體的生理作用。如果我們將其他化合物結在第三 條核酸鏈上,它能準確地將此異物帶到目的地。這就成了一種藥物 。另外有人認為三螺旋的形成是表示基因有第二套密碼。所以核酸 三螺旋不論在學術或在應用都有研究的價值。 但核酸三螺旋和雙螺旋不一樣,它的構成有嚴苛的條件。所以所 有的核酸三螺旋基礎研究可分為兩大類。其一是尋找在生理狀態下 能形成穩定核酸三螺旋的條件。其二是不受基因鹼基順序的限制。 在此之後才會考慮到如何進入細胞,有沒有毒性,會不會被細胞內 酵素分解,形成核酸三螺旋的速度的快慢,在身體代謝情形,諸如 此類的應用研究。 用核酸異構物或用和核酸完全不相干的化合物可以解決上述的二 個基本難題。十年來許多實驗室實驗不同的鹼基異構物及有機化合 物,很理想的尚未出現。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核酸三螺旋幾個特性 。第一,核酸三螺旋組成的三個鹼基也是以氫鍵結合的,所以一定 要 purine類的鹼基在中間才行。在基因中很少有一連串的purine鹼 基在一起,要有也是在功能還不明瞭的地方。第二是已知的核酸三 螺旋要在弱酸情況形成。第三是核酸的結構是多樣化( polymorphoism)的,核酸三螺旋的結構要和別的結構在共同環境下 競爭。 Behr教授對上述的兩個問題提出了一個解決的方案。就是利用α- 核酸,α-核酸也是核酸的異構物。當目標區是purine鹼基時,第三 條核酸鏈上用β-核酸(即自然的),如碰到pyrimidine(表示它的 互補鹼基是purine)時就用α-核酸。在模型上已知α-核酸鹼基剛 好指在此pyrimidine的互補鹼基上而形成氫鍵(Chem. Soc. Rev., 1997, 63)。如果這個想法能實現,是核酸三螺旋研究的一大突破。 (七)核酸三螺旋物理化學實驗室,主持人是孫建生教授( Jian-Sheng Sun),這實驗室是在法國首都巴黎。屬國立自然歷史 博物館,和 ULP 沒有關係。這是作者離法之前最後參觀的一個實驗 室。 孫教授研究的專長是核酸三螺旋的形成和物理性質。他和這一行 中鼎鼎大名的C. Helene同屬一間實驗室。實驗室大致分成兩部份, 一是生物物理實驗室,由孫教授指導,主要設備有紫外光譜儀,電 腦等等,另一是分子生物實驗室,孫教授的研究主題是探索更穩定 的三螺旋。他最近做的研究可分三方面。其一是將O-P-O的磷酸根連 結改變成N-P-O的phosphoramidate的連結。結果發現後者要比前者 能形成更定的三螺旋(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6, 93, 4365, Nucleic Acids Res., 1997, 25, 1782)。其二是解除鹼基 順序的限制。這一點和Behr教授的目標相同,但所用方法卻不同。 熟悉Helene及孫教授工作的人都知道他們的論文量既多質又精。 作者發現能做到這點除勤奮外就是實驗室之間的合作。比如說他們 做分子生物但不做合成,做紫外線光譜但不做紅外光譜。幾個實驗 室各展所長,同心協力,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 孫建生教授是上海市人,是一九七九年大陸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到 法國留學的資優高中畢業生。一九八三完成大學學業後返國服務, 一年後再度赴法攻讀理論物理,得到博士學位之後就被留在法國工 作至今。 (八)有機金屬大分子實驗室,主持人是Jean-Marie Lehn教授, 這個實驗室座落在ULP的~T92BX1;Le Bel研究所之內。Lehn教授是諾 貝爾獎得主。他的金屬配位有機大分子的形成與結構研究,利用有 機分子的形狀,嵌入不同過渡性元素,可使各種不同結構的大分子 自然堆砌而成。比如利用bipyridine 或寡bipyridine和鐵離子形成 圓柱形雙螺旋(Angew. Chem. Int. Ed. Engl., 1996, 35, 1838); 和銅離子形成中空之環狀化合物(Chem. Eur. J., 1997, 3, 99) 以 及梯子狀結構(Chem. Commun., 1996, 2019)。 Lehn教授也研究有機導體,這一部份由台灣來的汪根欉博士負責 ,汪博士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是陸天堯教授的學生。他已合成一 5nm長,含Ru離子的有機wire。有趣的是Lehn教授也做核酸三螺旋的 研究。他的方法可以「千里姻緣一線牽」來形容。比如說C和U兩鹼 基並不形成鹼基對,如何使它們配對呢?Lehn教授就設計一分子, 通常是和C、U一樣是扁平的,它的一邊可以和C氫鍵成鹼基對,另一 邊卻能和U成鹼基對,所以C和U因這第三者的出現而結合在一起了( Chem. Commun., 1996, 2443)。(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