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文◆◇ 「步輪者為中心」的院區規劃 (*本專欄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每當我頂著紫外線烈陽在院區「步輪」時,總是不得不想起行為 學派名著「桃源二村」(Walden Two)。民族所三組之一稱為「行 為」組。「行為」二字即起源於廣義的行為科學或狹義的行為學派 。「桃源二村」係行為學派健將斯金納(B.F. Skinner)以烏托邦社 區的小說形式,為不滿意的人類生活塑造一個理想的新世界,所謂 "Walden" 係借自梭羅的「湖濱散記」(華爾騰湖),也是斯金納與 其妻子伊芙第一次約會出遊的地方。「桃源二村」的建築設計有個 特點,就是社區中所有建築物皆以「長廊」連結。沿著「長廊」有 小藝廊、小花園、小書店、小咖啡座,供社區成員天南地北討論各 種各樣的問題,「長廊」設計避開溼雨的泥濘與烈陽的炙曬。每位 在長廊生活與行走的人皆有一份自在與獨特的美。 研究院院區在夏天黃昏後十分涼快,問題是我們的工作時段主要 集中在白天,中午紫外線烈陽與南港溼雨綿綿是所有「步輪者」的 痛苦(步輪係指以步行當輪子的弱勢行人之諷語),按理院區的建 築設計應以當地步輪者(人)的文化生活與痛苦作為中心,而非現 在的以「堡壘」、「車子」及「外在景觀」為中心。過去三年我在 三個大專院校教書,其中最富有的學校就是以「堡壘、車子及外在 景觀」為中心,學生說進了「堡壘」像是大飯店,出了堡壘則狂風 驟雨,雨傘也開花。至於最窮的學校,校舍雖破舊,但因校內有建 築科系,全校建築大都以長廊相連,在下雨或烈陽時,發揮良好的 功能。民族所旁的圍牆正在動工,不知景觀公司的設計是否又是一 些中「看」不中用的設計,還是考慮了烈陽溼雨下的「步輪者」之 需求。 (民族所助研究員 余伯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