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演講◆◇ 二分藉智慧、二分天註定、六分靠打拼:研究乙烯生合成途徑中的點滴(Ⅲ) (楊祥發院士學習及研究的故事) 楊祥發副院長口述黃裕欽整理 演講時間/地點:七月十六日/植物所106室 我今天想講一些小故事,希望能對正在從事研究工作的人有一點 啟發。 幾千年前,人類已開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乙烯,只是那時並不知 是乙烯的作用。乙烯是在最近五十年才被發現是植物的重要賀爾蒙 之一。在上次的演講中,我們已談到乙烯生合成的途徑很短,其中 間產物只有s-腺核甘硫胺酸(SAM)和氨基環丙烷羧酸(ACC),也就是 : methionine→SAM→ACC→乙烯 所有的生物都具有一種酵素,可以讓甲硫胺酸(methionine)轉變成 SAM,然而只有植物具備酵素,可以從SAM到 ACC而最後生成乙烯反 應,這是植物特有的代謝反應與途徑。今天要和大家談談由 SAM生 合成 ACC以及從ACC要氧化成乙烯的生化學過程。 ACC的發現與生合成 ▔▔▔▔▔▔▔▔▔ ACC於一九五七年被英國人Burroughs發現。當時它僅是一種存在 於天然界,而不會合成蛋白的「非蛋白質胺基酸」(non-protein amino acid),並沒有引起科學家注意,一直到一九七九年,我們實 驗室發表ACC是生合成乙烯的中間體後,ACC從默默無聞,成為植物 學研究界的搶手貨。原先製造ACC的Calbiochem公司表示,二十多年 來 ACC化學品沒有什麼人訂貨,不料今天會有連續製作五批次仍被 搶購一空的盛況。 英國人首先發現ACC不是偶然的。我曾開玩笑的問說:「為什麼首 先把ACC從植物中分離、鑑定出來的人是英國人,而不是美國人?」 英國人一向喝的是發酵過且含有酒精的蘋果西打(apple cider)或是 梨子發酵汁(peary),而美國人喝的是蘋果的榨汁。果汁經過發酵後 ,可以將量多的α-胺基酸(alpha-amino acid)轉化為酮基(keto) 化合物,然後代謝掉。只剩下γ-胺基丁酸(gamma-amino butyric acid)和ACC等非alpha-amino acid的胺基酸,在濾紙層析儀上可以 清楚的看到ACC的藍點(blue spots)。但美國人喝的未發酵的蘋果榨 汁,滴到濾紙層析儀上,則因大量的alpha-amino acid,使得濾紙 形成一片藍色,蓋住量少的ACC,以致無法察覺ACC的存在,所以英 國人比較有可能發現ACC。 話說當時因為ACC頓時非常搶手,不容易買到,於是我們決定自己 從植物中將ACC分離出。原本以為漂白劑(NaOCl)的作用和英國人將 果汁發酵的作用很類似,加漂白劑可以將所有的alpha-amino acid 分解,而得到ACC,沒想到加了漂白劑後,ACC也被吃掉,變成乙烯 。當我的學生Lizada告知我這個意外的結果時,我們不但沒有因為 做不成 ACC感到灰心喪志,反而根據此意外發現,發展出一套定量 溶液中ACC 濃度的方法。實驗證實在ACC溶液中加入一滴漂白劑, ACC馬上轉變成乙烯,乙烯可經由氣相層析儀,在兩分鐘內定量,從 放出的乙烯量,我們可以計算出ACC的含量,其靈敏度高達數個 picomole。(按: picomole = 10-12 mole)。這個方法又稱 為Lizada and Yang's Method,優點是簡單、快速而敏感度高。一 直到現在,大部分的研究者仍沿用此意外發現的方法來測定ACC的含 量,也被SCI列為被引用最多的文獻之一。 從乙烯生合成的整個反應機構來看,不難推測為何ACC的生合成是 需要先經過SAM。其實生物界選擇SAM當作ACC的前驅體是有道理的。 首先,SAM是在動物、植物及微生物普遍存在的化學物。其次,ACC 是一個三角環形的化學物,要產生這樣的化學結構,最可能的來源 是由帶正負電鋸齒狀的碳氫先驅者,經電子「推與拉」合作機構, 就可產生三角環形的化學物,如下圖所示: 而SAM的結構具備有上圖的左邊結構的特徵,只要將alpha-H原子 拿去即可。依據一般生化學的學理要去掉alpha-H原子,最輕易的方 法是藉Vitamin B6即磷酸[口比]哆醛(pyridoxal phosphate)為輔[ 酉每] (coenzyme)來完成。當我們成功地分離ACC合成酵素後,發現 它需要 pyridoxal phosphate作為輔[酉每](coenzyme),這和我們 的推測完全一樣。此外,SAM的另一特點是它可再生成methionine及 SAM而完成「楊氏循環」。 當我們找到SAM生成ACC的酵素及機理時,感到非常的滿足與快樂 。當然我們也曾做了很多錯誤的預測,得不到結果,好幾個晚上睡 不著,感到非常氣餒。生物化學是一門實驗的學門,不試是不可能 成功的。只有願意花長時間去實驗與工作,才能當一個成功的生化 學家。也唯有多花時間做實驗,經過多次失敗,成功的機會才會跟 著增加。 在明白了ACC生合成的過程之後,我們開始著手研究如何抑止ACC 的合成,以減少乙烯的生成量,進而希望能抑止或減緩植物的成熟 或老化。 我們已知有兩種可抑制磷酸[口比]哆醛(pyridoxal phosphate)作 用的抑制劑(inhibitor),AVG與AOA,可用以減少ACC的生成。所以 我們就用康乃馨做實驗材料,分別在甲、乙、丙三個花瓶各插了一 朵康乃馨,所不同的是花瓶中的水;甲瓶放的是自來水、乙瓶加入 AVG、而丙瓶則加入AOA。過了二十天後,乙瓶和丙瓶的花朵仍然茂 盛,而甲瓶的花已經凋謝了。使用Lizada & Yang's Method測出, 甲瓶中含 ACC的量比乙瓶及丙瓶高到幾十倍。也由此可知,將AVG或 AOA加入放置康乃馨的水中,可以減緩ACC及乙烯的生成,達到保鮮 的功效。 另一方面,我們利用ACC合成酵素需要pyridoxal phosphate做為 輔[酉每]的特徵,成功地把ACC合成酵素的活性部位(active site) 的胺基酸定序(sequence)出來,然後再基於此胺基酸順列合成相對 的寡核甘酸(oligonucleotide),用以複製ACC合成酵素的基因。 ACC氧化產生乙烯 ▔▔▔▔▔▔▔▔ 從Lizada & Yang's Method中我們知道漂白劑(NaOCl)和ACC會反 應生成乙烯,其基本原理是將氨(amino)基氯化。所以在一九八四年 時,我們發表了一篇論文,推測在植物體內ACC會產生乙烯的反應與 漂白劑相似,是經氧化酵素將amino基羥(hydroxylation),而其中 oxene所扮演的角色和漂白劑中的Cl+很像。許多化學反應機構都顯 示,hydroxylation和氯化除了氧化劑(oxidant)不同之外,其作用 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外,我們以實驗證實ACC在植物體內被氧化生成 乙烯的副產物分別為CO~BB2S1;2及HCN。這些結果支持ACC轉化為乙 烯是經過N-hydroxylation。但當時我們實驗室對於自己的結論並沒 有很大的信心,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除了從副產物來間接推測之外 ,沒有任何技術可以直接證實這個羥基化(hydroxylation)的假說。 一直到一九九○年,英國科學家Grierson比較已成熟與未成熟的 蕃茄,發現在成熟的蕃茄中有六個基因是未成熟的蕃茄所沒有的。 後來他們發現了其中的一個基因pTom13是與乙烯生合成的機制有關 ,把其DNA相當的胺基酸序列(amino sequence)找出來,發現和二氫 黃酮 -3-羥基化[酉每](flavanone-3- hydroxylase)的胺基酸序列 很近似。他馬上以傳真告訴我,一九八四年我提出有關ACC產生乙烯 的反應機制是hydroxylation的假說是正確的。 後來英國科學家John收了一位希臘留學生,生化的底子並不強, 但對這個問題很有興趣。延續Grierson的實驗,這位希臘同學到圖 書館去找關於分離及測定flavanone hydroxylase的資料,發現這個 酵素需要Fe2+和抗壞血酸(ascorbate)當協同因子(cofactor)。於是 他就用同樣的這兩個cofactors來展現乙烯生成酵素(EFE)的活性。 很幸運地,他們證實了這個反應的過程需要這些hydroxylation所需 的 cofactors。他很快的做出實驗,並開始寫論文,一年後得到博 士學位,如此想想,他在圖書館好好花二個小時是非常值得的收穫 。 原本以為是很難的實驗,沒想到如此快的被做出來。從一九七九 年知道ACC為中間體,一九八四年提出乙烯生成酵素可能是羥基化[ 酉每] (hydroxylase,一直到一九九一年才被證實。進步如此緩慢 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一直錯誤地以為打破細胞則酵素會被破壞, 而事實上不是酵素被破壞而是cofactors被稀釋,只要加上 cofactors,酵素的活性即可展現。這一個觀念之差,使該項研究的 進展慢了十年。所以我常常告訴我的研究生,想的簡單些、多做些 、多錯些,不要什麼都怕、都不敢做。這時,乙烯生合成的反應機 制已經幾近完全了解。 乙烯可以促使水果的成熟與樹葉的老化 ▔▔▔▔▔▔▔▔▔▔▔▔▔▔▔▔▔ 秋天的葉子變紅與凋落其實和乙烯很有關係。乙烯可以導致消化 細胞壁酵素的合成,在枝梗上產生隔絕層,將葉子分離,葉子因而 老化,而後因重力而掉落。 一九八三年我去英國劍橋大學講學的那年,曾經去看三一學院 (Trinity College)庭院前的那棵蘋果樹,據說牛頓曾在此樹下因蘋 果的掉落而發現地心引力。牛頓不是植物學家,不知道只有重力是 不夠的,植物的葉子和果實之所以掉下,是因為體內先生合成乙烯 ,促使葉子和果實與枝梗分離而落下。 中國人幾千年前就知道將點燃的香放入盛有香蕉的容器,可以促 進香蕉的成熟。小時候,朋友解釋說是因為拜拜的關係,我不相信 。後來知道科學家早已證明只要空氣中乙烯的濃度大於千萬分之一 ,就有催熟的功效。也就是說,在密閉容器中因香柱不完全燃燒所 產生的微量乙烯,可促使其中的香蕉成熟,今天這教室中若有人抽 煙,也會有相同的效果。 埃及也早在建造金字塔的時代之前,就知道將少許的橄欖油滴在 無花果上或是把無花果刻痕,以促進果實的長大與成熟。現代的科 學探討結果,知道橄欖油可以氧化生成乙烯,而在無花果上刻痕則 可以刺激合成ACC的基因之活性,而導致ACC與乙烯的生成。這兩種 方法都在金字塔考古研究中被證實。 在西洋的文獻中,Theophrastus於西元前三世紀寫了人類史上第 一本植物學方面的書,名為Inquiring into the Plants。其中記載 在無花果果實上割痕可以在四天內促使果實長大成熟。<<舊約聖經 >> 中的阿摩司書第七章第十四節中,也有如下記載,阿摩司說:「 我不是先知,也不是先知的兒子,我是牧人,又是割裂無花果的人 。」以現代的用詞,我們可以說先知阿摩司是農業生物技術人員, 他用刀割裂無花果,以便誘導ACC合成酵素,進而促進果實長大、成 熟。 施明德先生<<苦難的啟示>>與乙烯 ▔▔▔▔▔▔▔▔▔▔▔▔▔▔▔ 台灣的政治人物施明德先生在一九七五年發表的<<苦難的啟示>> 文章中,曾提到被囚禁在火燒島(綠島)時因缺乏蔬菜,於是在押房 孵豆芽的情形。「在同一批所孵出的豆芽中,有的瘦長,有的粗壯 。經過好幾次觀察,我終於得到一個結論。這和品種無關,凡是生 長在舒適的上層都長的瘦長,被困在下層,負荷最大壓力的則長得 粗壯結實像白武士。」他同時將這種現象引申到人類文明的發展, 認為只有在壓力下,生活不易才會產生文明。他表示,「懂了這個 孵豆芽的原理以後,我就不再為我個人被關在火燒島感到痛苦」。 因為神要給他壓力,好讓他像白武士般強壯,創造人類文明。 施先生這番孵豆芽的感懷,有許多值得現在正從事研究工作的同 學學習。首先他知道要比較「同一批豆芽」,可見他知道做比照 (control)實驗的重要性,我常告訴同學們,只有好的比照實驗,才 能有真確的結論;其次,他的結論是「經過好幾次觀察」所得,是 重覆實驗的結論。有些同學常常僅做了一次實驗,即要馬上發表而 畢業的念頭。施先生以為生活上的壓力是文明開創的原動力,實驗 室中的研究壓力又何嘗不是人類科學創造的源頭。而後我把施先生 的文章翻譯給美國同事聽,並開玩笑地告訴他們,假如當年施先生 拿那篇文章來申請加州大學生物學研究所當研究生,我一定會接受 並給他獎學金。因為我相信以他的苦幹精神及仔細的觀察,一定可 以完成博士學位,並成為一個優秀的生物學者。如果他如此做,或 許不必經過第二次被囚禁的苦難。 幼時也曾聽過母親提及:「小孩的生長就像孵豆芽般,有壓力才 會出頭」等類似的庭訓。於是我決定做一個實驗,以探討壓力對於 豆芽的影響。這個實驗很簡單,找兩個細長的玻璃瓶,分別放入同 樣的土壤及豆芽,唯其中一個玻璃瓶上平擺一張紙,紙上放置少許 土壤與小石頭以增加負荷壓力。實驗結果發現受壓的豆芽果然長的 較為粗、短,且芽頭彎曲向下。根據文獻報告,豆芽受壓後,誘導 乙烯的合成,而如此產生的乙烯可促使植物細胞壁的細微纖維 (microfibril)之生成及放置的方向改變,由橫向轉為直向。以致於 當水分從根部往上輸送時,其芽梗自然向橫膨脹,變得粗壯。此外 ,受到壓力而生成的乙烯,也會促使芽頭彎曲向下。植物就靠這個 機理在受到重大壓時,生成更多乙烯,讓豆芽生成粗壯又芽頭向下 彎曲。這些反應是幼芽能夠從重土鑽出來而生長、生存的原理。如 此,施先生的苦難的啟示,可以追溯到乙烯生合成的機制。知道豆 芽長得「結實又粗壯」的直接原因是乙烯後,豆芽生產者就不再採 用舊式的方法在孵豆芽時以大石頭壓在豆芽上面,而改用新式的乙 烯處理法讓綠豆舒適的生長成為「結實又粗壯」的豆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