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論壇◆◇ 認識口蹄疫及提昇全民防疫共識與責任 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余玉林(民國86年4月25日) 自從行政院農委會在3月20日宣佈台灣為口蹄疫地區以來,政府當 局已撲殺豬隻近3百多萬頭,而預定將撲殺約400萬頭。在此期間, 口蹄疫事件所造成的轟動與衝擊,可謂空前的浩劫。深切影響著台 灣的產業經濟、社會民生的安定、公共衛生、環保等。筆者在3月29 日的聯合報民意論談曾發表過對口蹄疫處理及防疫共識的看法,亦 在4 月2日代表本院動物所出席在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召開的『由口蹄 疫事件檢討如何強化各航空站、港口及鐵公路欄檢之防疫措施』公 聽會,筆者過去15年來,一直擔任台灣省農林廳畜產評議會評議委 員,對畜產業的研究與發展,非常關心。因為口蹄疫的爆發造成台 灣經濟產業,就業的嚴重打擊之外,直接影響國人的進餐習慣、公 共衛生、環境保護;筆者藉此機會,簡介口蹄疫的歷史、病毒的特 性及呼籲提昇全民防疫共識。 一、口蹄疫外觀症狀及感染的動物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或稱口瘡熱( Aphthous fever),是急性發高燒,高度傳染性,以口、唇、鼻黏 膜及蹄、趾及乳房皮膚發生水庖乃至於掉蹄跛腿,無法站立,無食 慾,是外觀特徵。自然感染動物有20科70種別以上;而以偶蹄類最 易感染,例如牛、水牛、豬、羊、鹿、鼷鹿、長頸鹿、駱駝、駱馬 (Llama )、河馬(屬豬亞科,其臉相像馬)。但是其他目別的動 物例如長鼻目的大象,囓齒目的小白鼠、大白鼠及其他哺乳類,例 如:兔、貓、犬亦會感染。發病率高,但死亡率低,病後極難復元 。因此對該疫病的研究與防治非常受各國的重視。 根據文獻,人甚少感染;但亦會感染,且有短暫發燒或口腔黏膜 水庖。 二、口蹄疫的歷史 早在14世紀(1514年)就有口蹄疫發生紀錄;19世紀,口蹄疫已在 歐洲、亞洲、非洲及北美洲廣泛流行,亦在澳洲發生過。歐洲自 1880 年以來,就一直重視並嚴格控制口蹄疫的防治。台灣在民國初 年(日據時期)曾經在南部發生過,並撲殺2萬多頭牛隻。近八十年來 沒在台灣爆發。 口蹄疫曾於1946-54年在北美洲的墨西哥發生,1952年在加拿大發 生;美國曾發生9次口蹄疫,最後一次是在1929年。1967-68年間, 英國爆發口蹄疫,共撲殺60多萬隻動物;1970年丹麥也發生過,而 1982年3月18日丹麥福能島乳牛場牛隻感染口蹄疫,該島面積2920平 方公里,因此採取全面撲殺政策,在1個月中,共撲殺牛隻19萬4千 頭,豬隻68萬5千頭,綿羊5千1百頭。 目前多數國家都屬口蹄疫區。北美洲、中美洲、澳洲、日本是淨 區,歐洲諸國近30年來多次發生,但在發生不久即獲控制。 三、病原類型 口蹄疫是病毒感染,是Picornaviridae科,Aphthovirus屬,該病 毒亦稱為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 FMDV)。球 狀正20面體,無封套,表面是32個次蛋白衣(Capsomeres);其核酸 是單股核醣核酸(RNA)組成。在血清學上分為七型:O、A、C、SAT 1 、 SAT 2、SAT 3及Asia 1。而各型又可分成許多亞型,例如O型有 11種亞型,A型有32種亞型,Asia 1有3種亞型,因此共有70多種亞 型。七型的抗原差異甚大,因此一型的疫苗對另一型的抗原無對抗 能力。O 、A、C三型分布於世界各地;但以O型發生率最高。SAT 1 多發生在非洲、中東與近東。SAT 2及3型流行於非洲。Asia 1流行 於亞洲(包括中東、近東)。O型(Oize)及A型(Allemagne)在1922年命 名,C型則是 1926年命名,SAT 1(South African Territories)於 1957年命名。 台灣這次爆發的是O型。東南亞及大陸有O型及Asia 1型口蹄疫。 以RNA hybridization test(核醣核酸雜交試驗)可將口蹄疫病毒分 為二類型:一是O、A、C及Asia 1,另一是SAT 1、2及3。兩類型之 間係有20-40%相似度,而同類型之間有60-70%相似度。 四、口蹄疫病毒對溫度及酸鹼度的抵抗性 潛伏期在自然感染是2-7天,亦有長達2至3週。該病毒對高溫的抵 抗力較弱,例如在攝氏60度以上加熱,快速失去感染力。對低溫抗 力甚強,例如發生口蹄疫的鮮牛乳,在攝氏70度時15秒鐘即可殺死 大部分的病毒。但在37度時經過24小時,室溫(24-26度)6天,冰箱 (5-8 度)12天,才可將其殺滅。在冷凍貯藏之下,該病毒抵抗力頑 強,口蹄疫的淋巴結、肝、腎和骨髓經冷藏後2-3個月仍有感染力。 在室溫情況下,在乾草、毛髮、獸皮、畜舍內動物分泌物或排泄物 中可活數週以上。 該病毒對酸鹼度的抵抗力甚弱,一般在酸鹼度7.0至7.6活性最強 ,在酸鹼度6.5以下及8.0以上其活性減弱。在2%氫氧化鈉液、4%碳 酸鈉液、0.5%檸檬酸液或醋酸液之下,該病毒失去活性。 五、傳染途徑 可經由多種傳染途徑感染 1.人或動物:人及甚多種類動物(家畜及野生動物)是攜帶病毒 者。 2.動物產品(乳肉等畜產品) 3.飼料食物及餿水 4.交通運輸設備及器械 5.衣服及鞋子 6.飛行動物(鳥類、蒼蠅) 7.空氣及風:病毒由呼吸道排出之後,藉空氣及風傳染。病毒傳 染速度與風速、高溫與濕度有關。1982年3月丹麥發生的口蹄疫,很 可能就是從東德經強風吹過來(以前曾經發生過)。 台灣人口密集,交通頻繁,養豬場及豬隻數目龐大。自3月中旬口 蹄疫爆發後,迅速漫延至整個西部縣市,4月23日台東亦已罹疫,現 在只剩下花蓮及澎湖,尚未有口蹄疫情。 六、由口蹄疫事件,應從速建立與提昇國民 防疫的共識與責任 動物傳染病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某種別動物特有或是動物之間 互相感染,例如口蹄疫、豬瘟、牛瘟、新城雞瘟。另一類是人畜可 共通傳染的,例如肺結核(人、牛、鹿、羊等),狂犬病(人、犬 及其他哺乳類動物),日本腦炎(人與豬)。 前一類動物疫病爆發造成畜產及相關產業損失或近乎崩潰,國民 心理恐慌,社會動盪,影響外貿,就業減少,以及公共衛生與環保 、攝食習慣等問題。後一類動物疫病爆發,除上述惡果之外,可傳 染人類,直接威脅人類本身健康與生命,所造成的問題就更大了。 政府應積極教育與宣導動物防疫的重要性,關係於國民生命及健康 、財產、公共衛生環保等重要課題,提昇國民對這方面的觀念與責 任感。正值國家教育改革時期,應從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家庭教 育著手併進。將防疫與生活、生命、健康、經濟、環保視為現代國 民應具備的常識,也是責任與義務,唯有這樣才能避免疫病的爆發 。目前台灣出入境頻繁,旅客鑑於好奇及欠缺防疫共識,夾帶稀奇 動物進口,另外動物及其產品走私猖獗,據聞由中國大陸走私進來 的乳豬(烤乳豬使用),豬內臟等,有可能是這次的口蹄疫爆發的 原因。多年來台灣的棄犬、流浪犬造成的公共衛生、安全、環保問 題,主要是國民的防疫常識欠缺,也同時缺乏公德心與責任心。大 陸及東南亞地區都有狂犬病發生,一旦狂犬病在台灣爆發,後果不 堪設想。 這次口蹄疫發生後,有流浪豬、任意棄置死豬以及私宰病豬出售 等的問題,在報紙上也看到「流浪犬口啣棄置小豬」的照片,真是 五花八門,無奇不有。這樣的任意處置方式,除影響公共衛生與環 保之外,直接擴散病毒,加速疫病傳染速度。可以說都是缺乏防疫 常識、公德心與責任心。國內需要「心靈改革」的層面,實在是非 常多且廣。 七、檢疫與防疫的整合協調與指揮系統 檢疫系統制度的加強及健全(目前經濟部商檢局負責),保七總 隊查緝走私的加強。農業單位(農委會、農林廳、縣市家畜疾病防 疫所、鄉鎮公所、農會等),衛生及環保單位(衛生署、環保署及 省縣市單位),對疫病防治與處理方式的聯繫配合與指揮,在在都 需檢討與加強,畜產業者配合政府的防疫政策及處理必需高度配合 。 立法院已於八十四年獸醫師節修訂通過「獸醫師法」,八十五年 修訂「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亦有「動物污染防制法」,現正在 制定「畜牧法」。基本上,動物檢疫及防疫都有法源依據及法規依 循,經過這次口蹄疫風暴之後,大家都盼望過去十多年來一直推動 成立的「動植物檢疫總局」趕緊在行政院會通過,以及勢需設立類 似「防疫中心」機構,加強資訊流通及提昇防疫效率。 八、結論 總之,台灣地區的家畜、家禽、寵物、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數目 龐大;動物的許多疫病常互相感染,有些亦傳染於人類。為了維護 人類健康、產業經濟、社會民生安定及環境保護,除政府的健全制 度與高度警覺性,做好檢疫與防疫之外,有賴於全體國民的防疫共 識與責任的提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