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簡介◆◇ 東南印度洋脊上的"冷"異常 地球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郭本垣 一覽世界上最龐大的山脈系統,得先潛水1000米。一般被地球物 理學家稱之為「中洋脊」的鍊狀山脈貫穿三大洋和北極海,綿延六 萬公里,全長是赤道圓周的1.5倍。中洋脊是地表板塊的邊界,洋脊 的兩側分別屬於不同的板塊。「板塊理論」便是奠基在板塊由洋脊 向兩側漂移的觀察上。由於板塊的張裂,滾熱的地幔物質上湧形成 新的板塊和海洋地殼,又因為各地區洋脊的擴張速率不同,洋脊的 物理性質與地形也呈現不同的面貌。在大西洋中間呈南北走向的洋 脊擴張的較慢,兩邊的板塊移動速率約為1-2 cm / yr(公分/年) ;因此,在表層地幔較冷且岩石圈較厚的情況下,大斷層往往切割 地殼成陡削險峻的岐嶇之地,地震活動頻繁。相較於此,在東太平 洋的洋脊則屬於中快擴張型,板塊移動速率4-8 cm / yr。由於淺 部地幔比慢型洋脊來得熱,岩石圈較薄,斷層規模小,地震活動不 多,地形起伏也較平緩。在這兩個極端型態之間存在著各種混合型 ,我們最近研究的澳洲-南極之間的「東南印度洋脊」正是一種奇 異的混合型。 東南印度洋脊全長約6000公里,是橫亙印度洋的叉狀洋脊中的一 支,由中印度洋綿延到紐西蘭南方與「南太平洋脊」相會。在此區 ,板塊移動速度約4 cm / yr,較接近太平洋型,地形起伏大致平緩 ,斷層規模也不大,展現正常的中快型特徵。但在澳洲南方約500 km長的一段,卻突然展現"冷"的特徵,脊軸被各種斷層支解成碎塊 ,地貌岐嶇,地震頻仍,因此稱之為「澳洲南極錯亂帶」。因為冷 縮熱脹,錯亂帶的脊軸遠比一般洋脊來的深。沿著東南印度洋脊的 剖面來看,地形由洋脊兩端緩緩向錯亂帶傾斜,在錯亂帶達到最低 點。 為什麼一條"熱"洋脊上有如此大規模的"冷"異常?事實上,洋脊 上的冷異常並不多見。目前人們懷疑在南太平洋脊上也有類似的冷 異常,雖然其規模遠小於我們研究的區域。相反的,熱洋脊上"熱" 異常的例子倒是很多;如果地幔熱柱(plume)靠近洋脊,會加強洋脊 的熱訊號,如地形更加隆起,甚至產生火山島。 目前關於冷異常的成因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一般認為沿軸的地 幔流場是主要機制;或是因為約100百萬年前澳洲脫離南極向北飄而 引起的側向地幔流,像渠成後引水而至一樣;或是因為東南印度洋 脊兩端的一些地幔熱柱強加在沿軸方向的流場;或是二者的組合, 都可能引起沿軸而大致東西向的對流。兩端流來的物質在錯亂帶下 方匯聚,自然下沉而冷卻此處的地幔。這些機制的研究才從紙上談 兵進化到數值模擬,因此結論尚早。現階段我們比較關心的是在典 型板塊理論架構下與海床擴張同步的截軸大對流圈上疊加沿軸的小 對流圈會有甚麼後果,或者,這些後果如何表現在地球物理的觀測 上。用地球物理的方法把冷異常描繪出來便是第一步。 我們度量地震波的速度,並模擬地形與重力資料來探討上地幔中 冷異常的可能型態。最後,我們發現,為了滿足觀測與理論,上地 幔中非得有一個高地震波速,即高密度或低溫的狹長構造不可,其 由錯亂帶附近向北延伸至少1000 km,即將要伸到澳洲大陸岩石圈下 方。這個觀察是前所未有的;呈長條型的冷異常大致與洋脊主軸垂 直,暗示其成因又與海床擴張脫離不了關係。我們推論,凡是中洋 脊附近的構造,都會隨著海床擴張的大對流圈傳遞到洋脊以外的地 方。事實上,在傳遞的過程中,任何溫度構造都會因自身引起的對 流而逐漸消失,消失的速率是與此異常結構的尺度有關。以錯亂帶 的尺度來看, 1000公里的旅程頗符合理論上的推算。 在國際上,因為天時、地利、人合的關係,中洋脊的研究一直都 集中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航次到印度洋來 收集錯亂帶附近的海洋地球物理資料,包括震測、鑽井、地形、重 力等觀測以取得以地殼性質為主的數據。對地幔的了解往往需要地 殼的知識做為邊界條件,這些新的資料如何規範我們的數值模擬與 反演結果,一兩年內便可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