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會議活動報導◆◇ 走入社會、開創國家未來-李院長於第二十二次院士會議開幕致辭 今天中央研究院舉行第二十二次院士會議,承蒙 連副總統以及 各位貴賓蒞臨,謹在此表示由衷的謝意。中研院這一次的院士會議 適逢我國面臨跨世紀挑戰的關鍵時刻,相信本院所有的同仁和在座 的院士們一定和遠哲一樣,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們身為知識份子對 於國家未來發展的責任之重大。全國各界對於中研院的深切期待, 有些是我們正在努力積極推動的工作,有些則涉及一些外在的主客 觀條件,並非短期內可以有效改善的。願意趁這個機會,向各位院 士以及各位貴賓報告我們過去兩年半以來所作的努力,以及未來的 發展可能遭遇的問題。 一、中研院未來的兩大方向 遠哲就任兩年半以來,無時無刻不在想如何讓中研院成為「學術 的大殿堂」,成為一個「能夠自由追求新的理念,保衛新思想,創 造新知識的地方」,希望中研院在不久的將來可以成為世界級的學 術研究重鎮。在這兩年半以來,遠哲大致是依循兩個方向來進行: 一個是提昇中研院的學術研究水平,另一個則是鼓勵同仁以研究成 果來回饋社會。 二、提昇中研院的學術研究地位 在提昇中研院的學術研究水平方面,我們從制度和經費兩方面來 改善院內的研究條件,以求建立有助於達成這個目標所需要的合理 組織架構和研究環境。首先,為了激勵與保障優秀的研究人力發揮 更大的潛能,我們在制度方面增修與學術方面有關的各項法規,例 如「新聘、續聘及升等審議程序作業要點」,設立或重組推動學術 研究有關的委員會、修訂組織法及研究所的組織章程,通過「中央 研究院著作獎作業要點」,以及籌設「中央研究院出版社」,協助 院內研究成果的出版發行等等。其次,為了讓院內同仁可以從事長 期的深度基礎研究,我們也盡量向相關部會爭取可以在研究經費方 面作有彈性的預算編列方式,並且透過定期座談的方式,經常和科 學研究決策機構交換意見、彼此協調、謀求共識,加強彼此之間的 關係,一方面爭取這些機構的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也希望藉此 改善國家整體的研究環境。 除了上述客觀條件的改善外,我們也積極重新研擬更有效率的研 究人力配置方式。這部份主要分為兩個方向來進行: 首先是推動整合性研究,以加強研究資源的整合和跨學科之間的 合作,拓寬研究視野,提昇研究品質。這方面包括積極地執行「主 題研究人才培育計畫」和東南亞的區域研究計畫,積極展開科際合 作研究。這類整合型計畫的項目範圍涵蓋數理、生物和人文各組, 經費也增加到三億左右,其目的在鼓勵不同學科、不同專門領域之 間作整合性研究,透過跨學科的集體努力在許多重要的學術問題上 獲致重大的突破。 目前中研院除考慮以現有的人力資源作更有效的投入外,也積極 地籌劃成立一些主題導向的研究中心,針對我國當前面臨的一些重 大問題從事跨學科的探討,研發尖端的實用科技,並提供政府政策 上的建議。目前本院已根據上次院士會議的決議,設立「生物科技 推動委員會」以及「應用科學及工程中心諮詢委員會」;另外,我 們也進行「研究所學科重組」,最主要目的是在於幫助我國解決社 會發展過程中所引發的各種社會、環境和教育等等問題,讓不同專 業的學者群策群力,從不同角度來探討問題,找到真正的病因與對 治的藥方。這類跨學科的整合性研究不但可以解決社會的實際問題 ,同時也是本院研究同仁貢獻社會最直接有效的途徑。 其次是羅致資深的研究人員,透過這些具有學術領導地位的資深 學者就比較重要的題目組成研究群,以「研究群」的組織方式,來 帶動、領導與啟發一批資淺的研究人員,改變過去中研院多半習慣 於「單兵作戰」,較少和其他同仁進行經常的討論與合作,進而影 響到研究品質的情形。我們希望,透過這些研究人力的重新配置, 再配合適當的評鑑與獎勵制度,可以糾正過去各所研究重點渙散、 研究人員沒有動機與同事合作的弊病。除此,為了顧及「研究群」 有充實支援研究的後勤人力,有必要將助理與技術人員列入正式編 制。此外,我們也積極延攬海外人才並加強國際學術合作。 除了把人力作更有效的配置之外,我們也著手改善院內的硬體環 境,以求資源的更有效運用,包括興建人文社會科學的「新世紀大 樓」以解決像台灣史研究所和社會學研究所等新所將來的空間問題 ,設立像生命科學綜合圖書館和人文社會科學綜合圖書館等跨所性 的大型圖書館(數理組和生物組以後也將朝向興建中心大樓的方向 發展)、多所共用的標本館,以及透過由院方提供統籌管理的綜合 體育館、出版社、工具機室、加工室、美工室等服務設施等等,都 是希望達成資源整合的目標,大幅提高經費與設備的使用效率,讓 本院的研究同仁彼此之間更具互動性,有更多討論和合作的機會。 三、以學術研究回饋社會 過去,中研院在幾位前任院長的領導經營下,雖然已經奠定了相 當深厚的學術研究傳統,但由於過去一些主客觀環境的限制,卻一 直沒有和社會之間建立良好的合作溝通管道,或者,即或有少數同 仁熱心於社會參與,也沒有適當的投入方式,以致於社會各界長期 以來對中研院不是相當陌生,就是對學者可以作出的社會貢獻有著 錯誤的期待。遠哲對這樣的現象,深深覺得非常可惜。 基本上,科學研究應該是一個社會的活動;有人做,而且又獲得 社會支持的話,就會有人成功。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人應該讓社會 上的人知道,我們做了些什麼事情,因為,在現代社會中,科學技 術對人類的影響是很深刻的,從事科學研究的人的利益和社會的利 益應該是一致的。一個從事科學研究的人要能認真的生活,認真的 面對現實,貢獻自己的力量,就必須要去了解我們的社會生活、社 會現實與社會環境是怎麼樣的狀況,如此才能知道我們自己要做什 麼、能做什麼和應該做什麼。因此,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必須了解社 會,才能貢獻社會;同樣的,社會也必須知道什麼是科學研究,把 科學研究納入社會生活,關心和支持科學研究活動,才能運用科學 研究的成果來改善社會現實。 尤其,當我國最近面臨跨世紀的競爭挑戰時,科學研究工作者更 應該以知識力量,帶領我們的社會投入這一場國際競爭。正因為下 一世紀的國際競爭將是一場知識、科技和文化的競爭,代表全國最 高科學研究機構的中研院必須責無旁貸的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中研院應該以實際的研究行動來關心和了解我們社會問題的癥結所 在,中研院也應該研發出最尖端的科學技術來幫助我們的社會提高 整體的競爭力,同時,中研院更應該貢獻更大的智慧來為我們社會 的未來找尋更長遠的出路。 四、帶領社會改造、建立公信力 這兩年內除了在許多院內同仁的熱心協助下,得以順利地推動院 內各項院務之外,也銜命從事教育改革的工作。在推動教育改革的 過程中,遠哲接觸到長期在社會最基層崗位上默默奉獻自己的國中 小學老師,也傾聽到許許多多的民眾對於我們社會未來的熱切期待 。這些無怨無悔的奉獻和熱切期待讓遠哲深深的意識到,身為全國 最高學術研究機構的中研院,未來應該不只在重要的知識領域進行 累積和創造,為我國的跨世紀建設作出貢獻;同時,更重要的是, 匯集全國最優秀知識菁英的中研院應該負起領導整個社會,進行更 全面改造的責任。 我國在這五十年來的發展,由於傳統威權和人治封建遺毒未能完 全清除,使社會上仍殘留著許許多多不合理的觀念和習慣,造成社 會改革工作滯礙難行。例如,在政治方面,雖然我們有史以來的第 一位民選總統已經誕生,但是,許多政治亂象卻令人憂心「主權在 民」的理想並未真正落實;或者,像經濟方面,我國雖然已面臨跨 世紀挑戰的嚴峻考驗,但是,某些官員和企業短視近利的自私心態 卻間接形成克服挑戰的最大阻礙;在社會方面,雖然朝野有識之士 都能深刻的體認到國人必須建立命運共同體的共識,才能有助於社 會和諧,卻有人始終揮不去被迫害的陰影;此外,儘管我們的文化 教育亟需進行改革,但政府和民眾卻始終很難拉近彼此間在改革期 望上的落差。 社會改造工作之所以如此滯礙難行,固然是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 的影響,但其中一個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的社會缺乏人與人之間 的充分信任。不僅政黨之間和族群之間缺乏信任,同時,更嚴重的 是民眾經常無法信任政府,政府也不曾充分信賴科學工作者的專業 能力。彼此間缺乏信任的結果,使我們的社會花費太多時間在溝通 協調,花費太多精神在做包裝打廣告,也花費太多資源在做一些表 面功夫,無法真正實事求是的踏實做事。這些問題是臺灣過去特殊 的歷史經驗所殘存下來的問題,它不是某個人或某個政黨的問題, 而是全國民眾的問題;它不只是政府的問題,也是整個社會的問題 ,必須全面的解決。遠哲這兩年半以來在院內推動各種制度化工作 ,把許多院務訴諸民主化的決定過程,就是希望我們能從中研院做 起,建立一個可以讓同仁安心工作,各盡所能,不受過去社會積習 所累的環境;從中研院的改造來帶動整個社會的全面改造;從中研 院現在進行各種制度化的努力和未來豐碩的研究成果來證明,建立 一個完整的制度環境,讓人與人之間可以相互信任,對於整個社會 潛能的發揮是多麼重要。 遠哲誠摯的希望,中研院將來不僅要成為世界級的學術重鎮,更 重要的是,中研院要成為一股具有公信力,可以帶動整個社會改造 的知識力量。中研院的所有同仁不但應該發揮在文化和科技上的發 明創造力,善盡對國家、社會的責任,同時,也應該積極參與、管 理並且建設自己所屬的學術社群,以高度自主性和民主素養作為全 民的表率。中研院未來在制度上的改革不但要以學術水準的提昇為 依歸,而且,也要鼓勵院內同仁走入社會,負起社會改造的責任。 未來的中研院不只要讓所有的同仁都能夠自豪,也要讓全國民眾都 能引以為傲。 五、未來的展望 的確,中研院未來的發展關係著我國未來跨世紀建設的成敗,國 家需要中研院發揮最大的能力和智慧來解決這一關鍵時刻所需面對 的各項重大問題。面對此刻的跨世紀考驗,~T80BX4;遠哲~I;相信, 中研院院內的所有同仁有這樣的決心,也有這樣的準備,要挑起這 樣的重責大任。但儘管如此,中研院還是需要所有主客觀條件的配 合,才能克盡全功。 未來中研院的發展不僅需要政府堅定不移的支持,更需要全國民 眾的熱情鼓勵。我們有決心做好事情,但是,我們需要政府的信任 和長期支持足夠的研究經費,讓研究同仁不必受制於難為無米之炊 的困境;我們有能力走入社會、嬴得掌聲,但是,我們也需要社會 高度的信賴和配合,讓科學工作者可以用他們的專業成果來提昇國 家的科技和文化水平;我們有信心成為帶動社會改造的知識力量, 但是,我們更需要全國民眾的參與和鼓勵,尊重而不盲目崇拜權威 ,讓知識份子可以恰如其份的作出他們應有的貢獻。 如果有這些主客觀條件的配合,相信,未來的中研院一定不會辜 負國人的期望,未來的中研院也一定可以更出色,為國家社會作出 更大貢獻。相信這不只是 連副總統和全國民眾都樂於見到的中研 院,也是遠哲日夜祈盼的中研院。它需要大家共同來努力。 最後,敬祝各位健康快樂,謝謝各位! 民國八十五年六月二十八日下午一時三十分,本院舉行第二十二 次院士會議記者會。圖為李院長及吳部長正透過視訊會議系統向交 大及成大代表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