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隨筆◆◇ 房子與樹木 經濟研究所助研究員黃瑞萌 現象一:三週前在週報上看到院內幾位無殼蝸牛族「給院長的一 封信」。一週後的週報即見到總辦事處的回應。這問題存在已久, 不同的是我們有了週報,可以公開地討論問題,不必再像五年前, 得發動簽名,耗費研究人員許多應該用在研究上的精神。所以就發 現問題而言,本院是進步了。就總辦事處的說明而言,也夠迅速的 了,只是反覆看了幾次,覺得「說了不明」。 現象二:另一個在週報上見過幾次的議題是環境的問題。每次走 過四分溪所見到的大部份是雜草叢生的溪岸與「年年樹木」,年年 光禿禿的景象。幾個月前總算看到有人在清理溪岸,只可惜曇花一 現。 現象三:兩週前一個令人感動的新發現是院內的草木終於有了名 牌。在院區幌蕩成了生動的學習體驗,可以「稱名道姓」的跟草木 們打招呼,整個院區親切了不少。在此要謝謝新成立的環境委員會 與有關工作人員的努力。 無殼蝸牛族的困境與院內雜亂的環境所顯現的是院內的同仁感受 問題與面對問題的能力的缺乏。長久以來,我們習慣了用學術築牆 ,把自己圍在學術的高牆中,漸漸失去了感受與關懷的能力。 身為本院的一份子,如果能對院內同仁的處境及一草一木的枯榮 ,有一份真誠的關懷,一份責任感。將築牆、挖牆的心力轉化為關 懷與責任實踐的動力,則何事不辦?如果全國博士密度最高、經費 充裕的中研院對這小小的院區的問題都沒有能力真誠的關懷與面對 ,則增進人類福祉的研究目標只是空洞的口號。再者,若在這「士 大夫」雲集的小小院區要規畫、推動公平、合理的住宅與環保管理 都遙遙無期,更遑論全國的住宅與環保政策了。難怪從國會到蘭嶼 、麥寮、花蓮、林園處處要「"理"失而求諸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