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蠶食鯨吞台灣海岸的開發問題 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鄭明修 最近幾年來我常到各地演講有關台灣海洋生物資源的保育,及教 導解說義工們認識當地的海邊生物,其中有許多國小、國中的老師 和保育人士,特別對他們的鄉土生物資源和環境的變遷感到憂心忡 忡,尤其是各地海邊生物和海中魚類的種類與數量都在急遽的減少 。當然這些愛鄉的人士都知道生活在海裡的魚蝦貝類減少的原因很 多,可是卻也充滿了無力感,似乎沒有人能阻擋這些影響海中生物 資源滅絕的破壞根源。當我被問起身為中央研究院的學者,又擁有 許多實地觀察的經驗,為何不敢站出來做學理上和社會公義上的呼 籲;身為台灣人及地球村的一份子,我良知上對環境和海洋污染亦 深感痛心,當時我的回答是現在一切事物都被泛政治化的社會,目 前我能做的只是教育上的宣傳和保育觀念上的傳輸;但我內心仍感 覺到社會的責任和義務不斷驅使我,除了本身學術研究應該要盡心 之外,對台灣海洋環境問題的關心也必須盡一點力量才行。 在今年七月份晴朗炎熱的日子,我曾到東北角龍洞灣潛水調查, 在沒有下雨的海況下,海水竟然十分混濁,水中懸浮粒子相當多;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南部墾丁到北部海域,令許多潛水者不滿意的 是台灣的海底景觀一年不如一年,有錢和有閒的潛水者也紛紛組團 到世界各地去潛水。每當我看到沿岸海底滿佈著垃圾時,真為海中 的生物叫屈,人類如此污染著海洋,大海遲早是會生大病的。 近幾年來,由於台灣經濟高度成長,工業發達,人口大量集中在 都市,使得沒有經過處理的家庭污水、工業廢水、畜牧廢水、農藥 、肥料、垃圾和垃圾場滲漏水等等,經過河川或海洋放流管流進海 洋,使得海洋直接或間接的接收了相當大的污染量。值得我們注意 的事,這些污染物質可能經由食物鏈,而進入水產生物的體內,如 果人吃了這些受污染的海鮮,就有可能致病。同樣的,海洋生物們 也不禁要吶喊著「這是我們喝的水嗎?」。在此我先要呼籲喜歡前 往海水浴場戲水的本院同仁們要注意了,目前台灣西南沿海已有左 營、中洲及大林蒲等三條海洋放流管在運轉,不久之後淡水河整治 也是採海洋放流方式,把大台北地區的污水排放到淡水河口附近海 域,由於排放口距離海岸相當近,況且台灣海峽平均深度不到70公 尺,不易擴散到深海(太平洋平均深度約6000公尺),未來如果在 沙崙海水浴場戲水都可能受到污水影響。況且淡水河中下游河域的 水質早已屬嚴重污染河段,淡水河河清之日,亦遙遙無期。若是想 到台灣西部一千多萬人口的家庭廢水未經處理和無數工廠所排放的 廢水,都要靠台灣海峽的海水自淨能力;樂觀的想,也許是現在人 類在考驗海洋的超能力吧!悲觀的話,是人類在蹂躪海洋,試想這 是留給我們未來子孫的海洋環境嗎? 一般提到漁業資源的減少,我們都可以認定過度撈捕是其主要的 原因,由於科技的進步,使得各種新式漁具漁法有如天羅地網般的 厲害;而且漁船愈造愈大,跑得更遠,抓得更多;然而違法的捕撈 方式更成幫凶,例如漁網的網目過小、毒魚、電魚、炸魚等,仍普 遍存在台灣的漁業界,但是這些都還有希望以貫徹法令和資源合理 的利用來挽救漁業資源,惟獨令人憂心的是台灣沿海有許多海岸線 和海埔地的消失,那才是千百年也難以復原的傷痕。在此我僅提三 項有關台灣海岸開發所造成與河海爭地的隱憂,供大家省思未來生 活在台灣的自然環境品質。 一、近年來環保意識的提高,以及各種開發案的土地徵收不易, 因此政府率先看中西部海邊寬廣的潮間帶,先填海造陸產生海埔新 生地,再將工業區設在上面。當我搭飛機從台北到高雄,天氣好時 可以從空中鳥瞰到台中以南的海岸線已填出許多海埔新生地,與海 的交接處已不再是海灘或沙地,而是一條條筆直的水泥護岸。一百 多年來,以填海造陸為傲,人定勝天的荷蘭,已經不起地下水的污 染和許多野生動物的滅絕,在前年宣布將數百萬公畝的海埔新生地 還給大自然。畢竟這些海埔新生地以前都是潮間帶沙泥地或濕地, 曾經孕育許多魚蝦貝類,例如台灣西部海埔地裡都盛產文蛤、花蛤 仔、西施舌、竹蟶、厚殼簾蛤...等等貝類以及蝦、蟹類也會潛伏在 沙中,由於牠們潛伏在沙裡,所以一般人都以為海埔地裡並無多大 價值,殊不知台灣這些海埔地所生產的貝類,都是我們市場常見的 海鮮;同時海埔地也是許多種小魚和幼蝦蟹為躲避大海中獵食者的 藏身處和成長的棲所;至於許多種鳥類也是以海埔地做為覓食成長 之地。我們稱海埔地為「百年海田」並不為過,因為它是可以永續 利用的。尤其海埔地也如同陸地一樣,會有所謂的「呼吸」,即水 份的蒸發和下雨時的地下水補充,而地下水更是滋潤生活在陸上生 物的活泉,一旦將這些海埔地變成工業區,則地下水非常容易受污 染,甚至令人類染上奇怪的疾病,最明顯的是許多野生動物的滅絕 。因此以荷蘭人口密度世界數一數二,原本不輕易放棄辛苦建造的 土地,如今卻嘗到與海爭地的苦果,聰明的台灣人是否能以此為借 鏡,能否免於擔心喝到受污染的地下水,及吃到含過量重金屬的海 鮮呢?但願住在台灣西部的人在夕陽西下時,看到海天交匯的是彩 霞,而不是煙囪和工廠。 二、築防波堤、建漁港和護岸,已是台灣這幾年來最容易爭取到 的地方建設經費,因為只要提出是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這 樣冠冕堂皇的理由,絕對可以優先爭取到經費。不過最近幾年,每 當我在台灣各地潛水調查時,卻發現有許多防波堤或護岸是築在方 圓幾公里內人煙稀少的海邊,甚至河川護岸亦同;有趣的是,在綠 島公館村可以看到是以為保護二座墳墓而築了數百公尺的防波堤, 然而根據當地人認為海浪從未在該處打上來過,更不可思議的是鄉 長認為要用水泥護岸將綠島圍繞起來,方可保護居民安全,真不知 將來是否有觀光客願意去到水泥包圍的綠島城堡呢?歸根究柢是選 舉文化和部份不肖民代們撈本心態所致,連帶施工品質極差,這也 是普遍存在全台灣的事實,在此也就不必詳述。 再就漁港的建設目的,也是在保障漁民的安全,每一個港口的建 設經費動則上億,最近卻常常見到沒有好好評估規劃就動工的港口 ,如今就只有荒廢一途了,例如東北角的金沙灣漁港落成之日,海 沙已堆滿港內;還有龍洞南口公園的遊艇港,花了4億6仟萬,尚未 驗收,就被去年道格颱風毀損,據該港建在海蝕平台上,無任何灣 澳屏障,又未打好地基,也難怪一次颱風就解決了,如此也應驗了 一句話「台灣能蓋良港的港口,早都已經蓋完了」。又如淡水河河 口處正在蓋一座深水的淡水港口,以利未來兩岸通航,如今已花掉 三十億台幣,卻無法清理掉不斷湧入的淤沙,政府要放棄再投資, 可是部份民代們卻要政府無論如何也要完成,否則該地房價會崩盤 ,殊不知在淡水河河口築深水港,簡直是太小看淡水河泥沙的威力 吧!可是每個討海人都希望「我家門前有港口」,當然地方政府何 樂而不為呢?目前台灣各漁村討海人口不斷減少,漁港卻愈蓋愈多 ,甚至澎湖有一個漁村就擁有三個港口,全澎湖則有71個港口,其 中甚至有許多港口,港內停不到十艘船。未來這些港口每年也都需 要維修費或是再增建,其經費也就每年節節升高,相對的一般能提 昇漁村民眾生活品質的相關設施也就一直不被重視,而台灣海岸則 呈現出到處都有漁港景觀喔! 三、我從大學時代就很喜歡去淡水鎮沙崙海邊石滬旁釣魚,而石 滬是一種先民利用許多大石頭在潮間帶圍成半圓形的抓魚陷阱;石 滬也是我的家鄉澎湖最常見的傳統捕魚方式,每逢退潮時,就有許 多種魚類擱淺在裡面。沙崙海邊的潮間帶寬約400 公尺,長超過2 公里,是淡水鎮沙崙和淡海兩地漁民採捕魚蝦貝類的場所,尤其是 貝類,種類就超過一百種以上,其中以小章魚、珠螺、海瓜子、寶 螺等經濟性貝類最為豐富。其他如海星、海膽、螃蟹、寄居蟹、槍 蝦和潮池裡魚類種類數量,亦是十分可觀,可說是台灣北部海邊生 物相最為豐富的地區。不幸的是內政部營建署所規劃的淡海新市鎮 就位在它旁邊,而且最近亦準備在此潮間帶上動工興建廢水處理廠 和垃圾焚化爐,如此以築堤方式,將此海岸線改變,棲息在這裡的 海洋生物亦將從此絕滅。最近我曾看到過營建署提報給環保署的環 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內容,竟指出該地潮間帶海洋生物貧乏,調查記 錄的種類不到十種,不利於開發!如今當地民眾要抗議了。因為蓋 廢水處理場和垃圾焚化爐應該可以在陸上,為何一定要選在海上, 其道理乃在政府負責開發公共建設,而財團的土地只能用在區段徵 收後的蓋房子。其實淡海海邊是冬天全台灣最濕冷且溫度最低的地 方,往往半年的東北季風期,凜冽的強風,再加上風浪吹襲所形成 的鹽霧,對於建築物和家庭設備最具破壞力,因此當各位到北海一 周時,往往可以看到從三芝、白沙灣和金山一帶有許多廢棄的渡假 房屋,此乃惡劣的冬天氣侯所造成,如此明顯的例子,卻要選淡海 做為新市鎮開發,而且到目前為止全台灣也沒有一處成功的例子, 譬如林口台地新市鎮十多年的造鎮即是失敗的例子。畢竟新市鎮是 需要有很多不同階層的人所組合而成,且需環境條件適宜的配合才 行。可是當財團早已炒好土地和開發利益沖昏了不肖官員的腦袋時 ,不談保育,也知道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是徒具形式而已,哀哉的是 一處美好的自然海岸和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卻成為不當開發的犧牲 品。 目前台灣的保育和環保工作的確尚未生根,保育和環保政策與行 政作業也始終「貌合神離」,希望本院同仁若有機會參與野外調查 工作,或審查環境影響評估和各種開發案時,能審慎將「人與河海 爭地」的開發問題,納入以“人”為污染源中心的思考方向,也許 才能更貼切深入了解到環境開發所造成的社會衝擊面和影響自然生 態的根本問題。尤其生活在海島上的我們,更應該體認到海的重要 ,珍惜海洋的資源,海洋的救援行動才能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