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報告》

                       東亞中產階級研究抒感

                   從東亞到東南亞的研究進程各想法

                                    民族學研究所副所長 蕭新煌

    「東亞發展過程中中產階級的形成及其社會政治角色:臺灣、南
  韓、香港、新加坡的比較研究」是一個為期兩年餘,將於近期內接近
  全部完成階段的國際比較的合作研究計劃,由本人擔任計劃主持人。
  參與的研究小組分別由臺灣、香港、南韓、新加坡和美國夏威夷的當
  地十三位社會學者組成,由本土的社會學者研究本土的社會結構,是
  本計劃的最大的特色,雖然研究經費來自台灣(由蔣經國國際學術交
  流基金會支助),但台灣的角色主要是促成和協調此重要比較研究。
  在計劃的初步研究階段告一段落之際,身為主持人的我在此非常感謝
  基金會的支助和信任,也向下述各地研究小組成員致上萬分敬意:

  台 灣:張茂桂博士(本院民族所,召集人),許嘉猷博士(本院歐
  美所),吳乃德博士(本院民族所)。

  香 港:呂大樂(中大社會系,召集人),黃偉邦博士(港大社會系
  )

  南 韓:金暻東博士(漢城國大社會系,協同主持人),洪斗承(漢
  城國大社會系,召集人),梁鍾會(成均館大學社會系)

  新加坡:麥留芳(新加坡國大社會系,召集人)

  夏威夷:具海根(夏大社會系,協同主持人)蘇耀昌(夏大社會系)

    其中具海根、蘇耀昌和我本人另組成一個比較研究小組,就四份
  有關台、港、韓、星的研究報告內容、加以整合和比較,以完成初步
  的比較分析報告。各國(地)的報告均利用分別於1992年間在台北、
  香港、漢城和新加坡進行的問卷調查資料和訪談個案,以及所收集到
  的次級資料等,針對下述主題做第一回合的綜合分析:

  1. 東亞四國(地)中產階級的形成與戰後東亞發展經驗

  2. 東亞四國(地)中產階級的社會學勾勒:經濟、社會、政治與文化
     的特徵與風貌

  3. 東亞四國(地)中產階級的政治角色

  4. 東亞四國(地)中產階級內部分殊化的探討

    本計劃從一開始就在已有的西方中產階級理論加以反覆掙扎、對
  話和整合,雖仍然以新韋伯和新馬克斯兩個主要的典範為參考出發點
  ,但四個研究小組都各自依實際的經驗事實和資料做了判斷和選擇,
  以建構適合解釋四國(地)社會階級結構演變和現況的理論(分析)
  架構。也由於一方面要與已有的西方中產階級典範對話,一方面又企
  圖建構本土的中產階級分析模式,在這種「引介」和「突破」兩大目
  標之間,我們這十三位在美國或英國接受西方社會學訓練,但也都有
  長期在東亞社會從事本土研究的社會學者,的確各自經歷了難忘的洋
  土交戰之社會學想像之旅。

    由於問卷調查的核心項目在四國(地)實施之前均經過長時間的
  討論和決定,將來在進行比較研究分析,也就將以這些豐富的對等比
  較項目和資料為對象。初步對這些四地經驗從調查資料和結果的了解
  已足以讓我們感到興奮;東亞四國的社會階級結構面構成和中產階級
  所佔比例、該階級的性格和風貌及其內部次階級的分化程度和特色,
  均凸顯出同中有異和東亞內部異中有同(與兩方相比較)的有意義對
  照。

    在研究階段結束,初步的四國研究報告完成之後,我們己經在規
  劃於今(八三)年十二月中下旬在本院民族所召開「東亞中產階級與
  國家發展比較研究國際研討會」,一則向國內外學術界公布本計劃之
  研究成果,二則邀請本地及國際上對中產階級研究的知名學者共聚一
  堂,提出批評,三則期就研討會的各個主題做更深入和比較性的研討
  。目前應邀撰寫論文的學者除參與本計劃的十三位社會學者之外,還
  另外包括來自英、美、日三國七位對中產階級理論有建構、或分別對
  歐美、拉丁美洲和日本中產階級現象有專研的計劃外社會學者。此項
  研討會所需的主要經費亦已獲得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的支助。

    俟國際研討會召開之後,我們將得立即進行出版系列專書的計劃
  ,理想中是能出版四本分別探討各國中產階級研究專書和一本比較東
  亞中產階級的專書。

    基於此項東亞中產階級比較研究計劃的已有經驗和對初步成果的
  信心,當李遠哲院長不久前號召本院人文社會科學各所對東南亞社會
  與文化進行整合性研究時,本人也初步提出了「東南亞社會結構轉型
  和中產階級的興起: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和越南的比較研
  究」的構想,希望能將前此東亞研究的經驗,擴展到東南亞研究。東
  南亞各國環繞南海,將會是另一個非常值得社會學家,尤其是發展社
  會學家去注意的重要地區,構想中的比較研究計劃,亦將採取同樣的
  國際合作的方式,在上述東南亞五國中分別邀集對此主張已有研究經
  驗的社會學者(每國1-2名)組成各國研究小組,與在台灣的主持
  人和成員配合,此計劃亦將分三年進行。

    最後,本人深深感到,台灣的社會學發展,甚至說是整個人文社
  會科學研究水準的躍昇和精進,除了應努力於內部的自我強化之外,
  向外部鄰近東亞、東南亞各國同行多討教、多合作,進行一些共同有
  興趣共同有意義的研究,當不失為另一個必要的正當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