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人物側寫───周昌弘

                          週報特約採訪 陳芊斐
本院植物研究所所長周昌弘先生於今年二月,獲選為第三世界科 學院院士(Fellow of the Third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 對於這項榮譽,周先生謙稱是因為目前生態保育環保意識抬頭, 而他所專精的植物生態研究,符合第三世界發展農業的需要。周先生 在台大植物所攻讀碩士時,即以植物生理生態學為主要研究方向。畢 業後赴美攻讀博士學位,拜在大師Prof. C. M. Muller門下,專研植 物之相剋作用(Allelopathy),從此潛心於這項研究達二十餘年,在 國際上享有先驅令譽,而且貢獻卓著,發表相關論文逾百篇。

所謂植物的相剋作用,意指有些植物會產生某些化學物質,影響 另一種植物的生長。這是自然生態上為取得平衡的一種機制,但卻非 常合乎實際農業的需要,尤其近年來生物技術的突飛猛進,可以自然 合成相生相剋的化學物質,代替殺草劑、殺蟲劑等,減少農藥對土地 的污染,還可以將之做為生物防治的天然物質,增加農業生產力。以 楝樹為例,在印度農業發展中,被奉為靈丹,不但代替了殺蟲劑、殺 草劑,也用來防治其它病害。台灣本土也有楝樹,但是農民寧可買農 藥,不願意利用天然資源,因為農藥可以快速見到成效,也就意味著 可以快一些換得金錢。這種短視近利,不惜破壞自然環境的作法,使 得周先生對我國永續農業的前景頗為憂心。

植物相生相剋作用也可運用到森林水土保持上。周先生研究克育 草,發現這種牧草能抑制雜草生長,但又可促進針葉林生長,對闊葉 樹的再生也有相生作用,將之做為植物被,可以防止水源流失,所以 極具森林水土保持價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區溫哥華的植物園便是 以玉山懸鉤子做覆蓋植物,做好水土保持。國內水資源問題,釜底抽 薪的解決之道是加強森林水土保持,絕不是興建更多的水庫。周先生 希望自己在植物相生相剋作用的研究,受到國際肯定之後,能使國人 也普遍重視環境及生態保育的重要性,進而利用植物相生相剋的特性 ,解決國內許多農業及生態保育的問題。

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常被誤為是關在象牙塔裡一群不切實際的怪物, 其實他們也有很深的社會參與。以研究植物生態的周先生而言,他 的研究成果對農作及自然生態保育都有貢獻,而且極具前瞻性。舉例 來說,台灣西海岸的地下水質逐漸鹽化,將來勢必無法灌溉農田,所 以必需發展抗鹽份的作物。周先生在研究台灣草原植物族群生態時, 發現芒草因地形、氣候、溫度及土壤因素,形成不同生態型,其中沿 海而生的白芒草具有抗鹽的特質。如能找出其抗鹽基因後,可以利用 基因轉殖技術,將這個基因轉殖到其它作物中,使作物能在高鹽份地 帶生長。這樣的基礎研究與民生如此息息相關,該是大家樂見的。

周先生研究之餘,還熱心參與國際學術活動,積極為我國爭取不 同學會的會籍,同時也讓國外了解我國環境生態研究的現狀及落實環 保工作的努力。周先生十餘年前即倡言保護淡水紅樹林生態環境,於 今有成,甚至有鳥類專家抗議紅樹林面積擴張,影響水鳥覓食,造成 水鳥族群減少。對於這一點,周先生認為水鳥族群的減少是全世界皆 如此,與紅樹林的成長並非對等關係,反倒是水質污染、垃圾公害等 環境惡質化才是水鳥消失的元凶。十餘年前「搶救」紅樹林成功,是 周先生引為生平得意事蹟之第一項。若要問:「你快樂嗎﹖」周先生 一定毫不遲疑地說:「我很快樂。」有什縻事能比得過成就了自己關 心的事物所帶來的快樂﹖

快樂的本質與生命現象同是挖掘不盡的寶藏。能夠為本土的生命科 學研究盡一份心力,想是許多有理想的知識份子的願望,但要化理想 為行動,則需要極大的決心。周先生於1972年底,我國退出聯合國, 風雨飄搖之際,放棄加拿大的高薪職位,毅然返國服務,投入我國生 態環境的研究,悠遊於一草一木的世界裡。二十餘年來仍堅持理想, 不忘傳承心得。除了研究生之外,周先生也教高中生物科資優生,有 不少資優生受到他的啟迪,以科學研究為職志,讓周先生非常欣慰。

那自己的孩子教不教呢﹖周先生不諱言他的研究及行政事務繁忙, 多少影響到家庭生活,但周夫人很能配合,唯獨對他為孩子付出時 間太少有些微言,但是周先生子女皆知上進,自己知道用功。老大目 前就讀台大心理系一年級,老二則建中二年級。對於孩子的教養,周 先生主張讓孩子思想多方面發展,但行為則須稍有約束。家務事做不 做呢﹖身著實驗衣,笑容可掬的周先生馬上說:「當然做啊!」也許 他在拖地時,腦子裡想的是塵蟳與生態環境平衡的關係哩!

周先生對這次獲得殊榮,謙虛地認為不該全是他的成果,而應歸 於曾栽培過他的師長如王故院士世中先生,台大林秋榮教授,引薦他 回國的郭宗德院士以及植物所的同仁。尤其,野外及實驗室工作的伙 伴,助理及學生,他們的勤奮工作,始有所成。周先生願藉此方隅表 達對他們的由衷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