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C236功能增益的突變揭露了葉綠體分裂與蛋白輸入的連結 2022-05-19 | 漫步科研, 生命科學, 研究成果 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李秀敏研究員及團隊深耕葉綠體蛋白輸入機制研究,近期發現葉綠體如要正常分裂,需靠運輸橋樑TIC236把分裂所需的蛋白送進葉綠體才能執行,這項研究成果增進了我們對葉綠體蛋白輸入重要性的了...(繼續閱讀)
苔類植物與真菌共生關係:揭開真菌食性轉換及促進植物生長的能力 2022-05-19 | 漫步科研, 生命科學, 研究成果 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陳可萱研究團隊,近期對苔類植物與真菌共生關係提出新的研究發現。在自然界中,所有植物都帶有多樣的微生物,包含生長在植物體內但不造成明顯病害的內生真菌。儘管苔類植物存在於所有...(繼續閱讀)
細菌癌症療法:以TNF-α做為媒介的木馬屠城記 2022-05-19 | 漫步科研, 生命科學, 研究成果 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助研究員牟昀研究團隊發展了一個特洛伊木馬的策略來標靶TNF-α做癌症治療。研究團隊用噬菌體和酵母菌呈現來選出TNF-α的非中和性抗體,能躲藏在TNF-α後進入細胞。將該抗體與毒素...(繼續閱讀)
解密腦神經〉首次證明單一特定神經細胞 超過800種型態 2022-03-10 | 漫步科研, 生命科學, 研究成果 大腦內有數以萬計的神經細胞以及上億個神經連結,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任何一個系統能大規模證明及量測單一特定神經細胞的變異性。本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周雅惠團隊建立一個獨特系統,可標定果蠅的一個...(繼續閱讀)
幫助植物在乾旱下製造更多細胞 2022-02-24 | 漫步科研, 生命科學, 研究成果 在乾旱逆境期間,植物會產生較少的細胞,此為其本身的節水機制,卻也可能限制作物的生長和產量。本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韋保羅團隊研究如何運用改變關鍵調控基因,讓植物在乾旱期間維持更大的細胞分裂群(更...(繼續閱讀)
解開植物病毒基因庫的秘密──發現蛋白質生成的新端點 2022-02-24 | 漫步科研, 生命科學, 研究成果 植物病毒會挾持寄主植物的基因轉譯機制,製造病毒蛋白質,進而造成植物病害。為探討致病機制,本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助研究員劉明容團隊透過標定病毒mRNA上的基因轉譯點,找到了新的病毒基因,並發現其所產生...(繼續閱讀)
細胞激素IL-22-IL-18誘發之腸道抗菌新迴路 可對抗大腸桿菌感染 2022-02-24 | 漫步科研, 生命科學, 研究成果 IL-22是一種保護型細胞激素,專門作用於表皮細胞譜系(如胃腸道系統),與發炎性腸道疾病有高度臨床相關性;由於能促進表皮修復和誘導抗菌胜肽,被認為是具潛力的治療策略。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徐志...(繼續閱讀)
開發新穎光學顯微術觀察活細胞中染色質動態 2022-01-27 | 漫步科研, 生命科學, 研究成果 生物遺傳物質儲存於染色質,染色質的結構精密地調控著基因表現。由本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謝佳龍副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開發出先進光學顯微技術,可在無需標記的條件下,於活體細胞中偵測染色質的動態散射光訊號...(繼續閱讀)
PIAS1 S510G 能延緩亨丁頓舞蹈症之發病時間」 2022-01-13 | 漫步科研, 生命科學, 研究成果 亨丁頓舞蹈症(HD)是一種聚麩醯胺(polyQ)疾病,CAG三核苷酸重複數的長度決定病人的發病年齡,PIAS1S510G基因調飾因子則可調控此疾病的發病年齡。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儀莊團隊...(繼續閱讀)
植物也需要去角質?探索植物氣孔排列和角質生成之調控 2021-12-16 | 漫步科研, 生命科學, 研究成果 氣孔及角質皆為植物陸生化的重要特徵,前者為二氧化碳進入植物體與水分蒸發的通道,後者則是防止水分流失的重要防線。本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助研究員何金敏團隊發現,若太早產生角質層,會造成表皮變硬,氣孔排列...(繼續閱讀)
颱風是擾動臺灣高山湖泊碳匯的重要因子 2021-12-16 | 漫步科研, 生命科學, 研究成果 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邱志郁研究員團隊,長期監測臺灣兩處高山湖泊(翠峰湖、鴛鴦湖),運用三維模型解析水體的滯留效應對於湖泊生態系淨生產力的影響。結果顯示,中等營養湖(翠峰湖)比貧營養湖(鴛鴦湖)具備較...(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