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蕭代基研究員(本院經濟學研究所)

蕭代基現任本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政治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2006-2011)、東亞環境與資源經濟學會理事長(President, East Asian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12-2014)、中華民國區域科學學會理事長(2011-2013)、台灣環境與資源經濟學會理事長(2013-2015,2017-2019)。蕭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自然資源、環境、能源與氣候政策之經濟分析,長期參與我國環境政策與法律之檢討與設計及協助建構東南亞國家環境經濟與政策學研能力。

蕭教授曾發表許多重要著作於國際知名期刊,2019年與Robert Mendelsohn及William Nordhaus兩位教授合著論文(Mendelsohn, Nordhaus and Shaw,1994)獲選為2019美國環境與資源經濟學會(AERE)最具持續影響力之論文(the 2019 AERE Publication of Enduring Quality)。最新著作為本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出版的「淨零之路-臺灣的雙贏策略」。由於其重要學術貢獻,蕭教授於1995年榮獲教育部學術獎,於2023年獲選為亞洲環境與資源經學會(AAERE)首屆兩位AAERE Fellow之一。

雖然這二十餘年以來,在臺灣討論度與關心度最高的環境污染問題是氣候危機,大家對於「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現象早已耳熟能詳,成為通識,但是自 2009 年以來的地球界線(planetary boundaries)系列研究告訴我們,氣候變遷只是 9 個地球界線中的一個,而且其最新評估報告(Richardson, et al., 2023)發現由於非常大量的人類活動使得 9 個地球界線中,已經有 6 個地球界線被超過了,地球已經不是人類安全生活的空間,因為這些已被超越及接近被超越的地球界線聯合產生的壓力很可能即將對地球系統造成不可回復的改變與傷害。

就氣候危機而言,另一個系列研究提出地球氣候系統臨界點(tipping points)的概念與評估成果(Lenton et al.(2018)),IPCC AR6(IPCC,2021)列舉 15 個候選臨界點,這些研究提供了我們必須緊急減緩氣候危機的科學證據。例如大氣變暖會快速融化寒帶多年凍土(boreal permafrost abrupt thaw),使得凍土儲存的大量有機碳釋放出來,又如海水面變暖會加速了原本溶解在海水中的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這兩個個案都會加劇了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的增速,既使全球各國都非常努力從事減碳與碳移除,都無法抵銷這些地球氣候系統自然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從而使得全球暖化更為加劇,造成一個惡性循環、不可逆轉的氣候變遷、不可回復的極端氣候風險,這不可回復的且逐漸惡化的氣候風險及其損害會是什麼樣子?許多科學家已經警告,氣候變遷將使得地球上很多地區變為不宜人居,因此人類文明有大量消失的危機。

雖然就氣候危機治理之成本效益分析的觀點而言,避免人類文明消失的危機是氣候危機治理的效益,這個效益非常的巨大,但無法計量,而氣候危機治理的成本就是我們要投入節能減碳及碳移除的成本,兩者相比,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氣候治理的效益遠大於成本,因此應該盡快去做,以避免氣候變遷超過了氣候系統的臨界點,消除人類文明消失的危機,但是大多數人及國家所關切的只有氣候治理的成本,很多人認為減碳與除碳成本巨大,但沒有任何收益,只會造成物價上漲、提高失業率及經濟衰退等等總體經濟的負面影響。

為什麼那麼多人會忽視氣候治理的效益?有些人可能是無知,更多人應是想要坐享其成,也就是不想負擔成本,只想享受其他國家或其他人投入氣候治理的效益,這種坐享其成的心態是非常普遍的,因為氣候危機是全球且跨代共享的危機,所以氣候治理的效益是全球且跨代共享的效益,也就是一種巨大的公共財(public goods)。對臺灣而言,更有一種說法,就是臺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不到全球排放量的 1%,因此其增減對於全球氣候變遷沒有什麼貢獻及影響,所以我們做或者是不做氣候危機治理都沒有關係。

因此這種全球各國坐享其成、白吃午餐的心態就是造成氣候危機的根本原因,以至於各國政府與人民都無法確實接受與執行各學科科學家早已提出的各種政策工具及工程技術,多只是消極敷衍的應付,例如經濟學早已提出的碳稅及碳交易等外部成本內部化政策工具、科學家所精心研究設計的各種減碳與除碳的創新技術。所以,如何解決坐享其成的心態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學術研究問題,因為這是氣候危機解方之所繫。

當研究「共有資源」及「坐享其成問題」一輩子的政治學家 Elinor Ostrom 於 2009 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殊榮時,當時已經焦頭爛額、想無解方的 IPCC 邀請她針對氣候這個巨大的共有資源如何管理以及如何解決坐享其成的問題,提出新的解方。Ostrom 於 2010 及 2014 發表兩篇論文,應用其獲獎的學說,針對氣候變遷,提出一個解方:全球氣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性共有資源,很容易地陷入白吃午餐的陷阱,因此其管理應採取多中心與多層次治理模式(polycentric approach)。

什麼是多中心與多層次治理模式?舉例而言,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Nordhaus 教授在其得獎演講中討論氣候俱樂部(climate club)概念,就是Ostrom提出的多中心與多層次治理模式的一個應用,氣候俱樂部由若干具有較高氣候危機意識的國家或地區組成,其會員國都願意採取較嚴格的溫室氣體管制政策,例如一個較高且逐年遞增的碳稅稅率,這是參加俱樂部的成本,其享用的俱樂部財是俱樂部會員之間互免關稅,但對非會員國課徵高關稅。除了上述政策之外,Shaw and Fu(2019)建議新增一個氣候俱樂部政策,即俱樂部成立一個基金,基金來源是高於人均排放量平均值會員國碳稅稅收之固定比例,基金用於援助較低所得會員國,以鼓勵低所得國家自願參加此俱樂部。這些俱樂部成員國對於解決氣候危機之重要性具有共識,寧願自己做決定,也不願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這一個單一中心的巨大複雜架構下,去浪費時間得到妥協但無法執行的共識決。

氣候俱樂部(climate club)首由 Barrett(2003)及 Victor(2006)兩位環境政治學家提出,他們認為氣候俱樂部可以增加國際間的減碳合作意願,接著,環境經濟學家 Nordhaus 教授在其 2018 諾貝爾獎得獎演講中深入討論氣候俱樂部(climate club)(Nordhaus, 2015),使得氣候俱樂部之研究大盛。

歐盟就是氣候俱樂部之最佳範例,尤其是歐盟即將於 2026 年對於非成員國進口品之隱含排碳量課徵碳邊境稅(CBAM),這對於長期以來虛應故事的臺灣政府與產業已經造成很大的減碳誘因,助攻今年初氣候變遷因應法及其碳費制度之立法。

除此之外,多中心與多層次治理模式可以應用的地方很多,例如國際間或一國之內的高排放、高耗能產業已經組成不少節能減碳或綠電聯盟(如 RE1000),這些聯盟也是氣候俱樂部,這些聯盟建立共同遵守的節能減碳或綠電的生產與使用規則,這樣不但可以解決各廠商白吃午餐的問題,而且可以降低成本,因為聯盟可以共同研發創新技術,供聯盟成員使用。臺灣的高排碳產業,如鋼鐵、石化、水泥也應該早日共同合作組成聯盟。


參考文獻

  1. Barrett, S (2003). Environment and Statecraft: The Strategy of Environmental Treaty-mak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Lenton, T. M., Held, H., Kriegler, E., Hall, J. W., Lucht, W., Rahmstorf, S., & Schellnhuber, H. J. (2008). Tipping elements in the Earth’s climate system.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5(6), 1786-1793.
  3. IPCC (2021).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Masson-Delmotte, V., P. Zhai, A. Pirani, S.L. Connors, C. Péan, S. Berger, N. Caud, Y. Chen, L. Goldfarb, M.I. Gomis, M. Huang, K. Leitzell, E. Lonnoy, J.B.R. Matthews, T.K. Maycock, T. Waterfield, O. Yelekçi, R. Yu, and B. Zhou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trieved 14 April, 2022, from
  4. Nordhaus, W (2015). Climate clubs: Overcoming free-riding in international climate polic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5(4), 1339–1370.
  5. Ostrom, E. (2010). Beyond markets and states: polycentric governance of complex economic system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0(3), 641-72.
  6. Ostrom, E. (2014). A polycentric approach for coping with climate change.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15(1), 97-134.
  7. Richardson, K., Steffen, W., Lucht, W., Bendtsen, J., Cornell, S.E., Donges, J.F., Drüke, M., Fetzer, I., Bala, G., von Bloh, W., Feulner, G., Fiedler, S., Gerten, D., Gleeson, T., Hofmann, M., Huiskamp, W., Kummu, M., Mohan, C., Nogués-Bravo, D., Petri, S., Porkka, M., Rahmstorf, S., Schaphoff, S., Thonicke, K., Tobian, A., Virkki, V., Weber, L. & Rockström, J. 2023. Earth beyond six of nine planetary boundaries. Science Advances 9, 37.
  8. Shaw, D., & Fu, Y. H. (2020). Climate clubs with tax revenue recycling, tariffs, and transfers. Climate Change Economics (CCE), 11(04), 1-14.
  9. Victor, DG (2011). Global Warming Gridlock: Creating more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Protecting the Plane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