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地理資訊科學(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的發展,逐漸拓展跨領域研究視野,尤其在歷史 GIS 的研究應用上,透過整合文獻史料、田野調查及持續建置各類研究資料庫,持續強化其主題研究範疇,近年來更導入相關數位人文方法,增進了多元化資料組織與分析研究取向。

今(2023)年 8 月 9 日本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GIS 專題中心,以「環境的時空履跡」為主題,舉辦歷史 GIS 工作坊,著眼於環境的時空變遷研究課題,針對環境治理與變遷主題研究,相關歷史地圖與文獻資料庫建置及其應用研究,以及公眾參與地理資訊平台(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PPGIS)調查與數位人文之多元化方法之整合研究應用,邀請相關專家學者介紹其研究成果,藉此增進不同研究主題與方法的交流。

環境的時空履跡 歷史 GIS 促進跨領域研究

▲「2023 歷史地理資訊系統工作坊」開幕合影照

 

本次工作坊特別邀請東亞環境史研究領域重要學者劉翠溶院士發表專題演講。劉院士分享其結合 GIS 分析及製圖技術,從環境史視角進行清代新疆屯田研究,鼓勵年輕學者運用新科技與方法,從史料中挖掘與環境變遷相關研究議題。工作坊接續從以下三個面向,由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報告討論:

「環境治理與變遷」主題聚焦在運用歷史 GIS 方法進行主題研究的經驗模式。本院臺灣史研究所顧雅文副研究員以 GIS 整合歷史圖文資料,透過跨領域綜觀來探討曾文溪的河道變遷與相關效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張素玢教授論述日治時期濁水溪下游受政府政策運作,致區域農業拓墾方式有別,並藉由 GIS 分析空間發展差異;國立臺東師範大學林靖修副教授應用 GIS 進行傳統領域調查與繪圖,追溯拉庫拉庫溪布農族自日治時期以來的親屬系譜與社會網絡;本院人社中心白璧玲博士運用歷史地圖數位典藏資料,針對明清以來黃河下游氾濫地區進行 GIS 時空分析,論述洪水環境可帶來重大影響。

「環境歷史地圖與文獻資料」主題則是歷史環境資料庫建置與相關應用研究介紹。本院人社中心廖泫銘研究副技師回顧本院歷來地圖及航照數位典藏與加值成果,強調這些資料於輔助歷史環境研究的重要性,未來尤須結合 AI 技術來進行地理資訊處理;國立嘉義大學談珮華教授介紹其主持建置中的「日治時期氣象文史資料庫」,將氣象災害紀錄整理建檔,以提供各界有效地搜尋氣象史料;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張齡方副研究員透過 GIS 整合歷史圖資,追溯歷史陂圳變遷,並藉此推動陂圳文化景觀的認證與活化。

「PPGIS 調查與數位人文方法」主題關注多元化方法之整合及研究應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李宗信教授以戶口舊簿建置人口資料庫,結合社會網絡分析與 GIS,探討日本殖民統治後,後龍平埔族群家戶網絡逐漸瓦解的現象;本院資訊科學研究所鍾明光博士闡述團隊利用 PPGIS 於陳有蘭溪流域進行田野調查,以歷史航照為底圖,探討流域內產業變遷及環境治理課題;本院人社中心李玉亭專案經理說明團隊透過 GIS 與地圖文史素材、田野訪談等方法,於石碇光明社區踏查與標繪古徑的歷程,重現保甲路,居民也藉此機會集思社區的未來發展。

本次工作坊集結各大專院校、社區大學及文史研究愛好者 80 餘人,從理論方法、數位資料庫及田野工作等多方面深入交流。在綜合座談中,與會者也期許可以持續在臺灣各地舉辦歷史 GIS 工作坊及系統操作課程,擴大學術研究社群。